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兽性回归-舞之魂

作者:嚓玛偌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452&nowmenuid=500120&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6 09:41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彝族聚居地区,世代流传着一种以虎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这就是彝族十二兽舞。

素有滇中明珠美誉的楚雄,神奇美丽、人杰地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彝族先民们创造和积淀了辉煌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十二兽舞就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彝族十二兽舞”又称“罗么乃资”,是一种以祭虎神为主题,汇聚祭祀、礼仪、歌舞、农耕、牧猎以及饮食、服饰等众多内容的彝族民俗活动。

楚雄彝族崇虎尚黑,把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虎日作为吉祥日,认为这一天是虎神降临人间、踢福于人的好日子,并认为以虎为首的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兽是人间的保护神,能给人间带来安康与幸福,所以要在虎日的这一天过一年一度的虎神祭祀节,跳古老的十二兽舞。

虎日这天,彝家人以村落为单位,在寨子内栽下“天地树”,摆设祭坛、供奉香火,在彝族“毕摩”祭司的主持下,恭请十二神兽回寨,杀鸡宰羊、礼模拜。人们吹号打鼓,尽情欢歌,祈求以虎神为首的十二兽神护佑彝家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

跳十二兽舞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彝族青年男女按照古老的传统习俗,裸身配纹、披戴兽皮棕叶,装扮成各种兽类的形态,在鼓号手的引领下,模仿人类耕种、收割、纺线、织麻、打荞、抖谷等生产生活习俗,依次举行“接虎神”、“祭虎神”、“跳兽舞”、“送兽神”等活动,其间还串插展示“群兽争霸”、“独兽发威”、“众兽合欢”等反映兽类习性的舞蹈动作。

十二兽舞舞姿独特,舞蹈粗犷豪放、古朴生动,群体动作自然流畅、节奏明快,个类独舞形象逼真、惟妙惟俏。首先进行的是群兽共舞,在锣声和鼓点的引领下、在劳动山歌号子此起彼伏的号声中,一跬一跨、扬手踢腿,边舞边唱,不断变换队形,随着鼓号由缓到急,把歌舞活动逐渐推向高潮。然后是兽类独舞,其舞形式独特各异,在锣鼓和号声中奔放起舞、激情豪迈。充分体现出彝家人勤劳勇敢、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风俗,极富感染力。

十二兽舞是彝族自然崇拜的典型表现形式,充分反映出彝家人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与大自然抗争的强悍性格,体现了彝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民族气质、彝家人热爱自然,渴望征服自然,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彝族发展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彝族古老歌舞艺术的活化石。

然而,彝族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年代久远,传承人青黄不接,掌握这一艺术的人日渐稀少,濒临灭失的边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濒危状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按照国家文化部有关精神和《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规定以及《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政府出资重点对传承人和传承队伍给扶持,组织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一是多次参加“火把节”、“马樱花节”等州、市举办的重大活动。二是中央电视台、省、州电视台以及《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作了广泛的报道,引起热烈反映。目前“彝族十二兽舞”已被省、州两级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第十三代毕摩鲁世潘老人作为这一项目的传承人,已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民族民间艺人”,项目所在地被州政府列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点”。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政府将继续予以积极引导、加强管理,使濒临失传的“彝族十二兽舞”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彝山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挥发出新的风彩。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