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民间口述文学“三女找太阳”

作者:楚雄市彝族习俗传习所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527&nowmenuid=500132&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8 09:08


一、故事概要

“三女找太阳”是流传于楚雄市树苴、三街、八角三乡镇交界的三尖山地区及楚雄广大彝家山寨的一个民间神话故事。“三女找太阳”世代相传,使三尖山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三尖山歌会”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

“三女找太阳”的故事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七个太阳,阳光象乳汁一样哺育着万物,树木常青,鲜花不败,庄稼一年收七次,牛羊一年怀七胎。人们的日子过得比蜜汁还香甜。后来,一只生性喜欢黑暗、凶猛毒辣的夜猫精变成一个无比高大的鹰嘴铁人,投下罪恶的羽毛射落了六个太阳,第七个太阳就再也不能出来了。整个世界沦入无尽的黑暗中,万物皆枯,生灵涂炭,人们生活在慢慢黑夜之中。人们向着天空哭诉,企盼太阳早些出来。苗、傣、回、汉等民族选出最有本领的人去寻找太阳,但都死的死,伤的伤,没能找回太阳。正在人们焦急的时候,三个聪明、勇敢、美丽得象马樱花一样的彝家姑娘挺身而出,历尽千难万险找回了太阳,世界又重新获得光明。故事塑造了三位彝家姑娘敢于战胜恶魔,寻求光明的彝家姑娘形象,集中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宇宙观、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彝族先民对人类起源,万物来源的认识。“三女找太阳”是彝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着彝族人的精神、信仰,与中国十月太阳历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三女找太阳”民间口述文学已列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流传地区“三尖山”已列为楚雄市三尖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分布地区

“三女找太阳”民间故事原流传于楚雄市树苴、三街、八角三 乡镇交界的三尖山地区。三尖山位于楚雄市的西部,距楚雄鹿城 105km ,三尖山海拔1800— 2400m ,这里树木成荫,风景秀丽,由于这里有三座挺峭的山峰而得名。传说这三座尖山就是传说故事 “三女找太阳”中的三个彝族姑娘的化身,是三位彝族姑娘坚强毅力的标志。

三、主要内容

“三女找太阳”是楚雄彝族民间传说故事,在楚雄彝族地区广泛流传。传说古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万物郁郁葱葱,庄稼一年收七次,牛羊一年怀七胎,人们的日子过得比蜜汁还香甜。后来,一只生性喜欢黑暗、凶猛毒辣的夜猫精变成一个无比高大的鹰嘴铁人,用恶毒的羽毛射落了六个太阳,害得第七个太阳也不能再出来,世界沦入黑暗之中。许多民族的勇士都去寻找太阳,但都失败了。最后,三个聪明、伶俐的彝族姑娘挺身而出,组织大家点燃火把,让怕光怕火的夜猫精无处藏身,最后用火把他烧死。紧接着,三位姑娘力尽千难万险,最终找回了太阳。当温暖的太阳重新升起的时候,因劳累过度而死去的三位彝家姑娘没有倒下,她们变成了三座高高的山峰——今天仍然屹立的三尖山。整个故事叙述了三位美丽善良的彝家姑娘不畏艰难险阻,找回太阳,给人类重新带来了光明,塑造了三位姑娘率领群众战胜恶魔,寻求光明的彝家姑娘形象。反映了彝族先民关于宇宙形成,万物来源的认识。

三尖山地区的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三个美丽善良的彝家姑娘,每到立秋这一天,三尖山附近成千上万的群众就聚集到三尖山,举行歌会,形成了三尖山独特的饮食、服饰和彝族歌舞文化。

(一)三尖山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尖山地区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保护比较好,因而也有它独特的饮食习俗。肉类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昆虫等;蔬菜类主要以野生菌类,植物的嫩叶、花及民间种植的各类蔬菜;主食有大米、包谷、小麦、洋芋、荞等。饮品主要有小灶酒,茶及南瓜、芭蕉、荞、洋芋、包谷等制成的甜白酒。三尖山地区人们的食谱很多,具有特色的有羊八碗、回锅核桃花、干炸凉拌巴蕉、荞(麦)粑粑、凉拌香椿、凉拌树花、炒菌类、凉拌罗汉松枝头、闷锅洋芋等。

(二)服饰文化

三尖山歌会使少数民族服饰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现。三尖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围腰、披风、背披、腰带、长裙、短裙、围裙、长裤、腿套、鞋、飘带、挎包、肚兜以及银制的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及玉器等饰物组成,服饰上美丽的花纹和色彩各有意义。如男子服饰一排排的纽扣,纽扣为单是未婚男子,纽扣为双则已婚男子。一套彝族服饰,完全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绣成的,它往往是一人或几人在一起,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缝制而成的。通过在歌会、节庆上展示,促进了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三)三尖山古老的民族歌舞

三尖山地区是楚雄市少数民族人口较为聚居的地方,2005年被楚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楚雄市三尖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是原生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存较完好的一个民族地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就民族传统文艺形成而言,可分为歌、舞、乐三个方面。

三尖山地区的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歌唱活动不仅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而且是一种民族的风俗习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紧密相连。这里的民歌曲调流唱,节凑艳明,热情奔放,根据其演唱的风格的不同,可分为阿苏嗻演唱、酒歌、祭祀说唱等。“阿苏嗻”演唱是三尖山地区彝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歌,是当地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每逢喜事、节庆都会唱起“阿苏嗻”。“阿苏嗻”演唱内容十分丰富,有开天辟地、天文、地理、气候、牧猎、伦理道德、处世、持家、婚恋、嬉戏等内容。按其演唱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阿苏嗻”演唱艺术可分为青棚调、仁义调、苦情调、情歌对唱等多种形式。其中青棚调具有相对固定的唱词,场合比较庄重、严肃,通常在讨亲嫁娶,起房盖房时演唱,唱词涉及开天辟地、人烟起源、农历节令、人伦道德以对主人家美好的祝福等众多内容,具有史诗的性质。青棚调内容主要侧重于起房盖房,讨亲嫁娶,主要也就在这两种场合中演唱,“青棚调”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唱词多数是七言句,讲究韵脚,有比喻、借喻、顶真、比拟等多种修辞方法。仁义调、苦情调、情歌对唱根据演唱方法又可分为散调和连根调两种唱法。散调演唱形式比较活泼、灵活,都即兴创作演唱,唱词通常用比拟、比兴的手法,用一系列的“彼物”来比“此物”,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甲唱“蜜蜂嗡嗡头戴金,山前山后采花芯”,乙唱“花芯引来小心肝,给是有情有意人”。连根调采用一问一答式进行演唱,演唱时问者的第二句唱词必须是答者的第一句唱词,阿苏嗻演唱在三尖山地彝族中有较大影响,流传广泛,世代相传。酒歌属彝族民歌形式之一,彝语称之为:“日咪阿”或“日咪恰”。是三尖山地区彝族在酒宴上敬酒,劝酒时唱,如《敬酒歌》也有在逢年过节、结婚、盖房、访友带来时亲朋好友集聚在一起进行划拳时演唱。划拳一般由两人对划,输者唱酒歌,并退场,赢者继续作桩与下一人继续对划。祭祀说唱是三尖山地区在节日毕摩祭祀或土主祭祀时演唱的一种说唱艺术。毕摩祭祀活动主要是在丧事、上坟, 7 月 15 日 这些场合进行活动。毕摩通晓彝族毕摩经典,做法事用彝语吟经做法。土主祭祀(即香通祭祀)说唱主要是祭土主神,拜家堂以及在节日祈祷平安、幸福这些场合进行说唱,在祭祀土主时,“香通”带领若干弟子,身穿法衣,手执法铃,带皮鼓,边敲、边跳、边唱,祭祀堂上没有香案,“香通”在香案前按照祭祀仪式的礼仪和程序边吟边舞,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领牲、发旧兵、招兵买马、接地娘娘、开堂等。祝愿群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三尖山地区的彝族歌舞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并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彝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传统节日,赶街集会,讨亲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都要欢聚一起,踏歌起舞,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美好的祝愿。三尖山地区的民族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独特,按其内容和形式分类,主要有大三弦舞、葫芦笙舞和左脚舞等。

大三弦舞是三尖山地区流传最古老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深受彝族同胞的喜爱。它以大三弦伴奏作引领,随着大三弦的弹拨边跳边舞,踏节合歌。大三弦通常与笛噜配合一起演奏,男人或弹大三弦或吹笛噜演奏;妇女一般动作较小,随着节拍摆动或手拉手、手搭肩加以配合。大三弦表现形式主要有抬腿、踏步、勾膝、趱步、转身、踮步跳等,舞步稳健、雄浑有力。歌舞形式主要有直歌、翻歌、天亮歌、躜歌。其中,翻歌分一翻歌到六翻歌,天亮歌又分若干调,是当地彝族跌脚舞的典型形式。彝族大三弦舞历史悠久,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继承和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式,并成为彝族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具有全民性的传统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文化活动。

葫芦笙舞,彝语称之为“背咕拜”。是彝族群众比较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葫芦作为一种吉祥之物,是当地彝族群众的崇拜物。当地彝族把葫芦笙制作成乐器,笙歌乐舞,以示吉利。彝族葫芦笙舞形体动作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它通常在节日庆典、迎接贵宾、讨亲嫁娶、入宅仪式等时开展活动,尤其是讨亲嫁娶的喜事场合,必须让新郎新娘先跟着葫芦笙在正堂内跳三圈,然后大家才开始起舞。彝族葫芦笙舞主要的有开场调、岔起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舞蹈动作主要有跺步、勾膝、折腿、转体、倾身等,在辖区内各村委会均有分布,一跳通宵达旦。从形式上看,它和其他支系的彝族舞蹈一样,主要是下肢动作,但上身的前俯后仰,幅度很大,跺踏有力,步伐稳沉,洒脱风趣。

四、主要价值

“三女找太阳”是流传于楚雄广大的彝家山寨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口述文字,它对民间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女找太阳”是彝族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彝族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彝族人对宇宙形成、万物来源的认识与猜想,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有一定的价值。

“三女找太阳”流传地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民族文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三尖山歌会是彝族原始宗教传承的舞台,彝族歌舞、服饰、饮食展示的平台,其内涵积淀深厚,外延宽泛,包容了彝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酒文化、农耕文化、星象文化、祭祀文化等,这些文化的潜在价值正逐步转化为市场价值,是研究彝族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

五、濒危状况

“三女找太阳”传说故事流传于楚雄哨区的民间故事,由楚雄市三街镇民间艺人者厚培先生搜集整理,曾荣获1982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曾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彝族民间故事选”发表。但由于历史的推移,时光的飞逝,讲得清这个民间故事的老人已经寥寥无几。三尖山地区古老的饮食、服饰、歌舞文化也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传承队伍逐渐减少,而民间艺人又年事已高,保护和抢救民间的饮食、服饰、歌舞文化迫在眉睫。

六、保护措施

(一)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三女找太阳”作为彝族民间口述文学已列入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搜集、整理了部份与“三女找太阳”相关的口述文学,并出版了《三女找太阳》的神话故事。

3、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并在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祖先神柱上塑有三女托住太阳的塑象,纪念传说中找回太阳的三位彝族姑娘。

4、建立三尖山以及周边地区为主要保护区域的“楚雄市三尖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并列入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保护规划

1、根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加强对三尖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2、进一步做好对三尖山民间艺人的保护,加强搜集、整理三尖山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

3、做好三尖山地区的饮食、服饰及彝族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示和保护工作。

4、加强引导三尖山歌会的传承,进一步壮大三尖山地区民族祭祀、服饰、饮食、歌舞等文化传承的队伍,促进三尖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