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响磬

作者:微信号“毕节人才”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MxNzUxMA==&mid=404312282&idx=4&sn=988986b76dbb8610abf8c1f6599b7b7a&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发布时间:2016-03-30


 

在黔西县定新乡马骖村,每逢春节、农闲时节,或是哪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你总会看到有三四个人,手执大锣、钹和小锣(马锣),边敲边跳,自然协调地奏出一曲曲动听悦耳的乐曲,奏到极致处,手拿小锣的人敲一下小锣,迅速将小锣抛到空中,发出“囔”的一声,飘荡在空气里。声音之美妙和悠长,犹如将一根钢丝压弯,弹射到空中发出的声响,久久萦绕在耳际。随后,敲小锣的人又以极其灵巧的姿势,将抛出去的小锣收回手中,继续敲打,从不影响节奏。“响磬”所到之处,围观者甚众,并对演奏的高超技艺赞不绝口。这就是彝族民间文化保存至今的“响罄”。

响罄的由来

听彝族的老人介绍,“响罄”在原来并没有曲谱,它只是在远古时代,彝族村寨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种放哨信号。在当时,每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特定信息,当村寨里的人们听到同一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或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并采取行动。

后来,在和平年代,彝族村寨再也不用站岗放哨了,为了纪念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彝族的老人们就用大锣、钹和小锣(马锣)敲打,经过长期的整合,逐步的有了一定的谱子,并且是变化无穷的,可以不重复地打上几天几夜,以致形成了今天的“响罄”。

“响磬”还源于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彝山来了个作恶多端的恶魔,只要见到谁家有漂亮姑娘,它就窜进寨子把姑娘抢走,很多漂亮的彝家姑娘都惨遭恶魔糟蹋折磨至死。彝家人恨透了这个魔鬼,千方百计想办法除掉它,曾出动了不少骠悍的猎手,但都未能制服他。

一天,恶魔又抢去一位漂亮的姑娘,这位胆大善良的姑娘决心舍身除掉这个色魔,于是她强颜欢笑讨色魔欢心。一次在给色魔做饭时,不小心把煮饭的铜锅弄掉落在地。没想到这神通广大的魔鬼,听到铜锅掉在地上发出的响声后,竟吓得如同在它头上响了个炸雷,顿时惊慌失措地跳了起来,并破口大骂:“你是想吓死我吗?为什么弄响铜……”魔鬼自知说漏了嘴,话还没说完,就突然闭嘴,停止叫骂。听到魔鬼说到“铜”时,姑娘便有所悟,知道了只有用铜器的响声才能除掉这个恶魔。

于是,机灵的姑娘,显得更加镇静,闭口不语,装作若无其事,一直等待时机回去告诉寨子里的人。过了些时日,魔鬼渐渐放松了警惕。一天晚上,姑娘乘魔鬼熟睡之机,偷偷逃出魔鬼住的山洞,一路奔跑,用最快的速度回到寨子里,把魔鬼怕铜发出的响声的秘密告诉了寨里人。

知道魔鬼怕铜器发出的响声后,寨子里一心想除掉魔鬼的人们,就立即行动起来,用黄铜打制了大钹、小钹、铓锣等,并派出数十名剽悍的彝家汉子,来到魔窟洞口,使劲敲响大钹、小钹、铓锣等,人们也随着欢快有力的乐曲和喧闹的打击乐节奏,纵情地跳起舞来,那魔鬼突然听到这么多铜器的响声,吓得魂飞魄散,不多时就死了。从此,彝寨里的姑娘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自由快乐地生活着,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姑娘和避邪,“响磬”这一习俗也便流传了下来。

曾经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

据定新乡马骖村彝族响磬传人罗朝银介绍,彝族响磬曲谱有很多,每首完整的曲谱由路引(过门或前奏)、闹台、路引(间奏)、谱子、路引(间奏)、闹台、结尾七部分组成。打响磬的时候起头非常灵活,可用大锣起头,也可用小锣起头,还可以用钹起头,只是不同的乐器起头,曲谱不一样而已。就连打响磬的姿势也非常灵活,可以坐着打,可以站着打,可以边做动作边打。记录曲谱的方式多样,有用符号的,有用文字的,有用阿拉伯数字的。在马骖村彝族响磬的谱子,主要是以符号记录为主,也是最特别的曲谱记录方式。

据这个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介绍,响磬在定新乡马骖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的年代,彝族响磬广受欢迎,一直都是过节和红白喜事上不可缺少的节目。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和很多年轻人受打工潮影响,纷纷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定新乡马骖村再也没有人愿意学习响磬。

时过境迁 响磬传承乏力

2000年后,定新乡马骖村彝族同胞中会打响磬的人越来越少,响磬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2011年,会打响磬的彝族同胞更是屈指可数,且年龄偏大,都在58至70岁之间,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彝族响磬将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

在定新乡马骖村,长期在一起打响磬的有罗光贵、罗清福、罗光跃、杨明友和罗朝银五人,杨明友去世后,会打响磬的只剩下罗光贵四人,后来,罗光跃退休后长期居住在贵阳,会打响磬的就只剩三人了。

   罗朝银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现在年纪大了,有时间,我和罗光贵、罗清福偶尔在一起打打响磬,大锣、钹和小锣等工具都要去借。年轻人又大部分在外边,偶尔有时间回来,也不愿意学习响磬,等我们这几个人去世后,恐怕响磬就要失传了!”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