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xNjU2NA==&mid=404390740&idx=1&sn=a9fd3cf70783f247171b57962878923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发布时间:2016-02-01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彝族酒文化,是彝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形式,反映了彝族生产生活的文化形态。
彝族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凉山彝族尤为重酒、爱酒,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等活动,都与酒分不开。彝族谚语说:“彝区贵酒,汉区贵茶。”“彝家待客用酒,汉家待客用茶。”“有酒便是荣,有酒便是宴。”
彝族酿酒历史十分久远。相传,远古时候,汉藏彝三族居于一山,情同手足,结为兄弟。一年三弟彝族荞麦大丰收,磨面成饭,请汉藏兄弟去吃,因为煮的多,第一天没有吃完,第二天荞面饭变成了水,散发出令人难忘的奇特香味,舀进碗里,三兄弟围着火塘你推我劝,慢慢品尝。如是有了酒的发明和“转转酒”的饮俗。
也有彝族歌谣中说酒是彝族发明的,是一个名叫迪梅(嫫)的姑娘最先制作出来的。她的名字也因发明了酒而得名为“曲女”。“迪”为酒曲之意,“梅”(嫫)则为女性之意。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使唐蒙出使南越(今广东),在宴会上喝到了西南夷的美酒——拘酱(“南越食蒙蜀拘酱。”“贾人口:‘独蜀出拘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建武十九年,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夷,路过越巂,夷帅任贵(彝名勒格阿史,任贵的当时汉语发音疑与勒格的当时彝语发音相同)招呼诸君长,酿毒酒迎之。上世纪50年代,云南晋宁也出土过古滇国夷人饮酒舞乐的铜像。
酿酒需要酒曲,彝族酒歌唱出了酒曲的来源:“曲源十六种/六种生长在六地方/高山上的是牧羊人采来/上坡上的是放牛人采来/崖间的是取蜜人采来/河水边是打鱼人采来/平原上是耕地人采来/迪梅姑娘很聪明/迪梅姑娘有智慧/将十六种曲源合成一种小曲粒/不会下曲的人来下/捏紧拳头下/奶奶会下曲/并指捻一撮/指尖弹开去。”
凉山彝族的传统酒类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甜酒,彝族称为“支别”,类似汉族的醪糟;另一种是白酒,即蒸馏酒,彝族称为“支几”;还有一种是泡水酒,也是最有民族特点的酒,彝族称为“支衣”。制作方法是用稻谷、糯米、玉米籽、高粱籽、荞籽煮熟,拌入酒曲,发酵后翻入坛中,密封口沿,过数月后启封,渗入净水浸泡,即成水酒。这种酒饮用特别,用长竹竿插入坛中,用嘴咂酒,边饮边渗水。因此俗称“坛坛酒”、“杆杆酒”等。
彝族尚酒,对酒器尤为讲究。彝族酒器,作为彝族文化的精神产品,是窥见彝族历史、彝族生活的画卷,是彝族文化艺术的珍品。彝族酒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盛酒具、酒杯、酒碗、酒壶、酒勺、酒管等。每种酒具,又分成若干种样。彝族酒器造型多样,主要有:圆形、扁形、船形、角形、爪形、带嘴形、带脚形、平底形等,显得厚重、美观。彝族酒器极其注重装饰,绘以日月星云、山川河流、方位八卦、花草鱼虫、牛眼羊角、马牙鸡冠、火镰渔网等为图案,源于自然,线条活泼、明快、严谨、刚道。色彩则通常为黄红黑三色,绰约飘逸,绚丽多姿,体现了彝族尚黑喜红的特点。
彝族歌谣中有:“房圈屋内酒/女儿姑娘酒/缝衣刺绣久/结婚嫁女酒/迎亲待客酒/兄弟和睦酒/聚会议事酒/说理解冤酒/亲朋好友酒。”彝族爱喝酒,并且喝的公开,喝的频繁,路遇路上喝,街遇街上饮。酒在彝族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彝族谚语讲:“世间无以酒不成的事”。
酒是彝族过年过节,祭祀祖先,祈求保佑的贡品;酒是苏尼毕摩进行各种宗教仪式沟通神灵的工具;酒是彝族嫁娶、悼丧、贺喜、团聚、饯别、待客、访亲等表示礼节的礼品,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是结交朋友、联络感情的桥梁;酒是彝族调解各种社会纠纷,化解矛盾的赔偿物和赔罪物;酒是彝族社会各种势力间“喝血酒、钻牛皮”等,履行政治联盟、军事合作协议的约束力;酒是进行“勒俄”、“玛木”、“尼仁”、“克智”等文艺创作和表演的滋养品。
彝族饮酒,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条件下,均有不同的饮酒方式,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凡在节庆和宗教活动时,“神灵为大,行酒必先”,第一杯酒,必定要先供奉祖牌和神灵,然后世人才能得饮;凡有客人到家做客,主人筹酒,必先敬客人,主人方可陪饮,这种家内行酒,主客须分坐,各用其具,各饮其酒;彝族谚语讲:“耕地由下而上,端酒由上而下”,又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因此凡遇饮酒,先敬尊者和长者,后予晚辈;彝人有酒便是席,无需下酒菜,有酒又有饭,必先酒后饭,俗称“喝寡酒”;彝人饮酒,人多杯少时,就地围坐,一人一口,依次传递酒杯,见者有份;有酒不尽,待有来日,彝人饮酒,一定要把最后一口就留给主人,以示主人家年年有酒,来日可饮。
彝族爱饮酒,还在于彝族地区多处高寒山区,喝酒可以暖和身体。劳作后饮酒,可以减轻劳累,增强血液循环,帮组消化,增强食欲,还有消毒作用。
酒,天之美禄也。它无疑是一种好东西。若得饮酒之妙,则可享其美其福。《事林广记》说:“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须看半开时。”“微醉”,即是饮酒的最佳境界。孔子曰:“为酒无量,不及乱。”“不及乱”,便是度,是饮酒的限度。《说文解字》记载:“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可窥见酒之益害。
在我国悠久的酒文化中,历来就有研究“酒德”之说。远在周朝初期,鉴于商纣酒色误国,即颁布《酒诰》,令有职业者饮酒是不得饮醉。彝族对过量饮酒是延误的、反对的、不提倡的。彝族谚语说:“饭吃多了胀肚子/话说过头遭祸殃/酒喝过量误大事/酒可以交朋友/酒也能够结冤仇。”又有:“喝一杯值金子/喝两杯值银子/喝三杯连狗都不值”(彝族认为狗最低贱)。彝族民歌中还有:“苦命的妇女,遇上一个酗酒的男人。”“喝过量酒的人/把一个人看成两个人/一句话听成两句话/好比云雾底下辨不清方向/吼叫的不知是猪还是狼/惊涛骇浪边不明声响/醉人口里不明事项/人对酒伸出手/酒致人瘫如泥/美言美语来自酒杯边/胡言乱语来自酒杯底。”
酗酒有害,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问题。但是,时至今日,不少人不愿意或不敢正视这个问题。彝族人生性豪爽,耿直,不推脱,此为彝族风度之一。故很多彝族人,在酒桌上也从不推辞。一杯喝,一瓶喝,一碗喝,一盆也喝。喝的昏天黑地,喝的醉生梦死。
我不知道喝酒与胃癌、肝癌的关系,我也不知道凉山每年那么多四、五十岁死于胃癌、肝癌的人是不是喝酒导致的。但我知道,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喝酒的豪爽与否提升到了凉山风俗、彝族风度的层面上了。把喝酒与彝族人的风度、彝族人的好爽画等号。你越能喝酒,越厉害。你喝的越多,你越好爽耿直,越有彝族风度。
我知道有一个词叫:酒瘾(alcoholism),其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酒瘾者存在不可逆的内脏功能和智力损伤,酒瘾是一种日趋严重的疾病。我认为这是既毒品之后,对凉山危害最大的一种“新型毒品”,而且影响人群更广。
如果人只能在酒桌上找到自己,下午开始就餐喝,喝完就去唱歌,接着喝,然后在去吃宵夜,又喝,我觉得这是一种龌龊的生活。抱歉我用了“龌龊”这个词。我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受得不了这种生活。即便是消费,文化消费也可以提供另一种可能。
当然,理解事情,不可以把一个意思推向极端。就如看电视,西方人称电视为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多给小孩子看看。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小。可我也看电视,只是建议尽量少看。喝酒也一样。我也喝酒,只是建议尽量少喝且适量。尼采,控制不住地手淫:这样他才是尼采。
人的快乐,来自生活,饮酒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像什么呢?傍晚在酒吧,智者选了美味的酒,愚者买了烂酒,还喝醉了。
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彝族酒文化是彝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有一些文化的最终归宿,只应该是博物馆,我们不应继承,甚至无据的肆意添加“发扬光大”,我们应该与时代结合,选择一种更加健康、自然的生活。
彝族文化及酒与酒及彝族风度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但我学识太少,没有详细的研究,耽误各位阅读完本篇拙文,很是抱歉。
文章编辑:李少文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