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4-07-16
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
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因此,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1)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不能轻易耽误最后的农作侍弄工作,更不能忘了灭虫害、准备收割,最后及时收割等具体环节,否则将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维系。最后,人们以到田间地头耍火把、舞火把,以及最后一天的送火把仪式,象征在田间积极烧灭害虫的具体实践,通过送走、埋掉火神(旱魃)的劳作行为,以保证农作物获得丰收。祭祀仪式及祭祀辞寓意着烧掉了害虫害蛾,就可以烧掉贫穷和饥寒,就会获得农业丰收。火把节祭火、唱《掌火歌》、耍火把、跳火把舞、送火等民俗活动,对于烧虫逐疫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农耕时序、预祝丰收等象征意义。
(2)施行礼德教育
彝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德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彝族社会是由传统的“礼”规范和管理的。在某种程度上,彝族民间社会的构成与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礼而行。民间节日的教育活动,是通过节日宗教活动进行的,其教育功能往往和民族审美意识联系在一起。许多节日宗教活动,都贯穿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维护民族安定团结这一主题。民间节日,大都有一个流传于民间的节日传说,这些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节日期间,长辈向小辈讲述节日传说,寓教于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遵循传统礼德。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彝族传统礼德教育内涵,自然地嵌入在火把节的节俗文化中。表面上,火把节的传说多种多样,各种异文的文本或优美或平时,但深层次地,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即为群体的利益敢于与恶势力斗争,敢于赴汤蹈火。年复一年的火把节,一次又一次地叙说着这些故事,培养着人们高尚的道德和精神气质,增强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火把节上许多外显的民俗活动都有一个良好的导向:即要敢于付出,勇于斗争,才能获得成功和胜利。
火把节的民俗特质之一,是搭棚敬天祭祖,是对神秘自然力崇拜的象征。它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以固定节期的节奏和惯例,周而复始地向人自身强调,人要与天地和谐相处,不应过多奢求自然,不应过度索求自然,才达到一种天人合一、融洽和美的关系。”火把节的民俗特质之二,是火把节祭祀祖先,重视族源历史与民族根骨。传统彝族社会,是一个敬老爱老、老人权威型社会,敬老爱老,也成为彝族传统礼俗及其礼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
(3)传承民间文艺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传承载体,更是彝族民间文艺代代相传的吸引力和激活机制所在。在传统火把节期间,青年人是最生气、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普遍地希望通过这些集会,能够结交朋友,找到知心的伴侣。青年男女尽情地用火来表达感情,用火来寻找爱情,他们唱歌跳舞,尽情狂欢之后,泉边、树下、岩旁、花丛中,到处是双双对对的恋人,他们悠扬地弹着月琴或吹着口弦,直到翌日清晨,人们还能听到那不绝如缕的歌声。火把节不仅以其自古神圣的祭祀歌舞,义务性地将彝族民间文艺传承下来。同时,它以倚歌择偶的形式和游艺的方式,吸引着代代青年男女加入到传承群体中来,形成一条生生不息的传承链,熔铸着彝族知命乐天、能歌善舞的民族个性。
(4)促进社会整合
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火把节从彝族节日成为多民族共享的地域性节日,不论彝、汉还是其它民族,不论贫穷富有,不论高贵低贱,都加入到了火把节各项节庆活动中,共同尽情享受火把节带来的欢乐和幸福。火把节不仅是民族的,更是地区的。火把节不仅是彝族文化认同的符号,更成为地域认同的符号。长期以来,作为维护彝族文化边界的传统符号,它通过自身开放而激昂的节日展现方式和强有力的吸纳力,在当代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语境下,消弭着狭隘的单一民族认同。火把节,悄然地将不同民族容纳进来,有利于和谐地域文化的养成,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