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铜厂彝族乡习俗

文章来源: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6-04-13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铜厂彝族乡,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3%,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铜厂的彝族民风纯朴,勤劳耿直,喜朋好友,长幼有节,尊老爱幼。平日就餐,须让长辈坐上席,村中老人最受尊敬。家有来客,必热情相待,竭力挽留。村里只要谁家有建房起屋,婚丧喜事,村人就会自愿前来帮忙,善于计划者帮助出谋划策,身强力壮者,出力帮助,不求报酬,只要能把事情圆满办好,人们都乐意。因而各彝族村寨都以和睦相处,团结互助闻名。

(二)彝族的婚姻习俗

铜厂彝族青年男女有社交、恋爱的自由。生产劳动、节日喜庆、婚丧祭典、上街赶集等都是男女青年相识恋爱的良机。在“二月九”、“正月十六”、“六月二十四”等歌舞场上,男女青年更是边唱边舞,互相倾吐恋情。里士一带的彝族还流传着“唱调子”谈恋爱的习俗,农闲时节,青年男女集聚到村外空旷的地方,燃起篝火,吹、拉、弹、唱,围火起舞,姑娘、小伙相互对唱情歌。

随后,相互中意的姑娘、小伙一对对相继离开,到附近的树林里谈情说爱。青年男女恋爱,若双方情投意合愿结为终身伴侣,男方便请媒人说亲,媒人不分男女,但须有妻室儿女且能言善辩。媒人到了女方家,先说明来意,如果她父母不同意,就会婉言谢绝;如果同意,则高高兴兴接下媒人提来的酒。第二次去提亲时,媒人带着小伙子去,让女方父母审查伙子的人品、相貌,满意了,就定亲事。

第三次便去吃定亲酒,媒人同数人要拿着鸡、肉、糖果等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请舅舅、叔伯等亲戚设宴同乐。席间,商定姑娘出嫁的吉日、礼钱、嫁妆等。姑娘出嫁日一般不得与家中父母兄妹八字相克,多择吉日。姑娘出嫁前一天,新郎方要组成迎亲队伍去接亲。

迎亲队由新郎、陪郎、媒人及新郎的未婚姨表姐妹组成。迎亲队到女方家后,女方要盛情款待。当晚住女方家。全村男女青年欢聚门前,通宵歌舞。姑娘出嫁后,均有回门的习俗。离娘家近的,三天后回门,远的,则七天或一个月后回门。回门时,有陪郎、陪娘相随。回到娘家要双双跪拜父母,父母需以银饰品回赠女儿女婿,并嘱咐他们要勤劳持家,和睦相处。在娘家住数日后,夫妻结伴返回。

(三)彝族的丧葬习俗

铜厂彝族的丧葬仍为土葬,但保留着许多古老丧俗。当一重病者即将绝气时,要从病床上搬到堂屋中临时搭起的丧床上,在众亲友的守护下,待病者喘尽最后一口气,然后丧家首先理尸。

病者绝气后,丧家立刻放响事先备好的火炮,向村中及相邻村寨报丧,然后请村中人到各方亲戚家报丧。

丧家要根据丧者的生辰八字及丧日,请师傅算出殡日。出殡日一般选在与丧家任何成员的八字都不相克的吉日。择好日后,丧家要买数十丈白布做孝布,还要请一班唢呐队迎接赴丧来宾。吊丧的一般要请一班唢呐队或花鼓队并带祭品前来,到之前都放火炮,丧家听到火炮声后,由直系亲属成行跪在门前迎接,吊丧人进屋后,便跪在灵枢前鞠躬,将点燃的香火分插于灵枢左右两旁,把带来的祭品置于灵枢前,以示祭奠。

出殡时火炮轰鸣,锣鼓喧天,唢呐阵阵。众孝男孝女哭泣着下跪,让棺枢从头顶抬过,如此反复进行三次后,众送葬者随棺枢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送往墓地下葬,葬好垒起坟堆后返回。出丧后,丧家主人要请木匠做灵牌,将灵牌置于正堂上。日后,儿女过年过节,就常来此敬饭献酒。

(四)彝族的饮食习俗

铜厂多为彝族汉族杂居,彝族的饮食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都是一日三餐或两餐,主食以大米为主,铺以荞、麦、豆类,肉食主要有猪肉、鸡肉、羊肉、牛肉等,喜欢切成大块煮食,大都在过冬时或过年前杀猪,腌制腊肉作为平时的主要肉食。

铜厂彝族大都喜欢喝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有的地方到了彝家,给你上的首先是酒,如果你不把酒喝下,他就会认为你看不上他,不倒水给你喝。许多地方还有自己酿制白酒的习俗,将大米、高梁等蒸熟,放入适量酒曲,盛入罐内盖严,置于阴凉处放数月,取出即可食用,味似啤酒但稍辣,十分可口。

(五)彝族的服饰

铜厂彝族的服饰与汉族相同。但部分地方上了年纪的妇女还流传着穿满装,头上缠包头,腰间带围腰等习俗。真正的彝族的民族服饰已很少见人穿,只有在节庆日跳舞时见有少数人穿着。

(六)彝族的宗教信仰与祭祀

铜厂彝族的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主要体现于各种祭礼活动中。其中最主要的祭礼活动有祭龙,每年正月初一或正月十六,各村在世辈选定的一棵大树(龙树)下,杀鸡、羊,以酒肉献祭龙树,祈求早下春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毕,众人围树聚餐,酒宴至夜,歌舞达旦。若当年天旱,四五月再进行“接龙”仪式,举行与祭龙相似的仪式,祈求下雨。

(七)彝族的传统文化

铜厂的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各地开展的民族传统文化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碧多村每隔三年的农历正月初四的“跳哑吧”,妥电岗农历二月九的“芦笙舞”,窝拖田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左脚舞”。

碧多“跳哑吧”:碧多彝族先祖为了保护村里的人畜平安,建立了太平会专门负责组织、指挥和实施村里的祭祀、驱疫逐邪的跳哑巴活动。碧多的“跳哑巴”活动隔三年组织一次,时间为阴历正月初四一天内进行,整个活动由“祭神”、“起坛”、“跳哑巴”、“杀哑巴”、“吃哑巴肉”、“庆祝”六部分组成。“跳哑巴”是易门县铜厂彝族乡碧多村委会碧多村独有的一种彝族舞蹈。曾由原易门县文化局副局长李贵良根据其编导的彝族民间舞蹈《跳哑巴》,参加过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后赴北京、天津演出,获云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一等奖和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资金会二等奖。

作为云南傩戏、傩文化的一种,“跳哑巴”至今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它在特定的民族中传承和发展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左脚舞”: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十六、二月二、六月二十四,铜厂各个彝族聚居地区的群众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左脚舞会。夕阳西下,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大家不分民族,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彻夜狂欢。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

有好客调,如:“喜欢也要来,不喜欢也要来,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来……”;有歌唱美好生活的,如“好玩呢,好玩呢,好是好玩呢,又弹弦子又跳脚,阿里罗阿里罗阿里阿里罗……”;有歌唱丰收年成的,如“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了。

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有吟唱爱情的,如“不来就说不来呢话,莫让阿妹空等着……”。其中,全乡的彝族左脚舞会又以妥电岗农历二月九的“芦笙舞”和窝拖田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左脚舞”规模最大。

(八)王文跃的皮影画及皮影戏

王文跃自幼喜爱美术,从小喜欢绘画,在他8岁时,新庄的李长显(现已故)来旧厂村表演皮影戏,觉得好玩,便跑到幕后去看,对精彩有趣的皮影画充满了好奇,之后,便用小刀、小剪子、小锯片等将一些小纸片刻成小影人、小房子、小动物等,成为“纸影画”。

后来,王文跃又向李长显请教皮影画的制作技巧,并尝试着用牛皮制作,将“纸影画”换成名副其实的“皮影画”。王文跃制作皮影画的过程为:找来一些新鲜牛皮,将牛皮绷撑压平风干后,再用推刨将牛毛推尽,用铅笔在牛皮上画成各种形状后再用小凿子、牛角刀等将这类牛皮图形雕琢成各类人物、兵器、房屋、动物等,在各物件的活动处插入竹棍并用牛筋连缀,这样一件件精美的皮影画就做成了。

王文跃现有皮影画300余件,装满两大箱子,这些皮影画,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写意夸张,主要用于表演皮影戏,也可作为工艺品出售或收藏,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

王文跃皮影戏的表演,主要由其一人以曲艺形式表演各剧目中不同角色及连贯剧情。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开场。在锣鼓声中上场,并向观众说明整场戏的大致内容。

第二是正式演出。根据剧情需要及效果,用唱念的方式,并加入一些过渡结合的唱腔,很巧妙的用口技技巧来调节气氛。第三是结束语。根据节令说些风调雨顺、家庭和睦等吉利的内容。王文跃皮影戏的主要剧目有:反映古代政治军事斗争故事的《水浒》、《封神演义》、《说岳全传》、《薛仁贵东征》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故事片段;反现代英雄事迹的《革命烈士孙兰英》等,但他没有规范的剧本,只是通过平时看历史故事、名著英雄事迹等内容熟记于心,利用当地方言演绎故事,演唱皮影戏。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