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凉山彝族服饰类型与民俗

作者:微信号“北师大民俗学”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63836723&ver=1&signature=WqjscZMKy*aE6kMhcPpLVJZ7brGyozhX0SIMgMGa6WXxfubyFVLXmI61e6jGgGFWq0TBd732B4jKjQnANoMRCe52kUCftUKkBvEkeVHINcqpWNWFuBhQZvuCKDIitp9bqlXEKAtVcl2RK-UG1ZTV62HZ64lx*uR5oPHTV8itaZ4=
发布时间:2016-05-18


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为了今天的推送,民俗君前几天特意去了趟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博物馆中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与刺绣,然而民俗君发现其中只有一套彝族服饰,要知道,彝族服饰可是有很多种样式呢~今天,民俗君就为大家讲讲凉山彝族的服饰吧!

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承载着彝族千百年的历史。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哀牢夷者,其先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夕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进,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妇生十女子 ,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 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纹,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继(P23)。”这里记载了彝族人的衣服造型、纹身习俗以及对九隆的信仰。直到现在,凉山彝族地区还有在手上纹圆点(ma nza)的习俗,有的地方的服饰还保留着尾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尾”字解释时说:“古人或饰尾饰,西南夷亦然。”这个解释也印证了彝族服饰有饰尾的习俗。

女性日常服饰

服装

总体而言,彝族女子的衣服皆为右衽大襟衣,上衣有衬衫、背心、罩衣等,因方言区不同而有领高领低,袖长袖短的区别。因地方不同,衣服的衣长也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膝,有的短小及腰。衣服上基本绣有纹样,有植物纹样,也有动物纹样。而有些地方的衣服则只是用线条稍加修饰。一般而言,平日里穿的衣服偏素。与上衣搭配的是百褶裙,各地的百褶裙大同小异,裙摆较大,以多褶为贵,一般由布缝制而成。

首饰

凉山彝族有三个次方言区,即日诺次方言区、什乍次方言区、所地(阿都)次方言区。日诺地区的女子戴长方形头帕,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头帕用头发盘系或是用黑色线编织而成的辫子盘系,过去彝族女孩都留长发大概与这样的穿戴习俗有关。什乍地区的女子也头戴长方形头帕,头帕上绣有图案使其有别于日诺地区的女子头帕。所地(阿都)地区女子则直接用头帕包头。

除了注重装饰头部以外,彝族人以长颈为美,也很注重对颈部的装饰,颈部一般佩戴长方形银领牌作为装饰。当然耳朵上也会佩戴耳环,彝族女孩在七八岁时就请当地出嫁的新娘帮忙穿耳洞,以便以后佩戴耳饰。

饰品

日诺方言区和什乍方言区,女子多在右边腰间佩戴一个 三角形荷叶包,上面镶有图案,包的下端缀有飘带。胸前佩戴口弦以及用竹子制成的针筒。 小裤脚 中裤脚

大裤脚

 男性日常服饰 

男子上衣一般为右衽、窄袖、紧身大襟衣。所地(阿都)地区上衣扣子为银制扣。裤子按不同地区,一般分为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三种,中裤脚脚边会以简单的小线条加以修饰。裤子以黑色和蓝色为主,一般由布缝制而成。

 

日诺耳饰

首饰

过去,多数彝族男子会在前额留一块头发,称为“ 孜儿”(nzup lyp),汉语称“天菩萨”,外人不可随意触摸。头部用青布从左至右裹缠头部,裹成尖椎状,斜至于前额,称为“ 孜帖”(nzup tie),汉语称“英雄髻”。英雄髻的位置有的会偏左,有的会偏右。传说英雄髻的位置是根据祖先的迁徙路线而定的,祖先从滇、黔到凉山,从左边渡过金沙江的,其后裔的英雄髻位置偏左;祖先从右边渡过金沙江的,其后裔的英雄髻位置偏右。凉山彝族男子一般会在左耳上佩戴 蜜蜡珠银耳圈等。蜜蜡珠一般用黑色长线串联,会有长至胸前的穗。

年龄服饰

彝族服饰,有着明显的年龄特点。从女性的头饰、服装色彩方面就可以看出是否已成年。一般而言 未婚少女会头顶少层或单层头帕,辫子扎成一股。少女所穿百褶裙为上下两节,称为筒裙。在举行女子“ 换裙仪式”后,改换成中筒黑蓝三节或四节的彩裙。换裙仪式举行的具体时间由幼女的发育情况来定,一般是选择单岁(15或17岁)时,请一位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妇女帮换裙的姑娘梳头,把原来的单辫子从正中分开,分成两股梳成双辫,然后带上银耳珠、耳环,以服饰的变化来标志女性的成年。举行换裙仪式后的女性,可以进行社交,可以谈婚论嫁。 婚后孕育,女性改戴荷叶帽,所穿服装颜色以素雅、简单为主要特征。

儿童服饰

换裙仪式

青年与中年女子服饰

成年男性与未成年男性的主要区别在裤脚和头巾的包裹上。日诺地区男童的裤子要在脚口加红布,什乍地区的的孩童不裹头巾。除了在裤脚和头巾的包裹上有所区别以外,服装的颜色也能对年龄进行区分,如青年男子所穿服装比较艳丽,而中年或是老年男性所穿服饰色彩相对单一,以黑、蓝、白色为主。

人生仪礼服饰 婚礼

作为彝族婚俗载体的彝族服饰,其样式和造型和日常装基本一样。新娘服装一般由新娘的妈妈一针一线缝制而成。过去,在衣服成衣的那天会 请“毕摩”来做祈福仪式。新娘结婚当天会穿内外 两套服装,其中一条裙子必须为白色。嫁到丈夫家后,则脱下,由婆家暂时保管。除了穿两套衣服之外,新娘还必须穿一件 披毡,有的地方称为“什都”(shyp ddut),有的地方称为“阿帛”(ap bep),披毡一般为蓝色或是黑色。新娘装除在服装上有讲究之外,在 头饰上也有讲究。新娘的换装一般会在一个由男方家临时用几根木头搭建的小房子内完成,新娘会用一根红线把头发分成两股扎起来,然后再用头巾包裹,包裹好后在前额戴上缀有银片的头饰,对这个头饰不同次方言区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喔紫”(ou zyp)等。待这一系列的换装完成了,新娘才步入男方家门。

丧礼

凉山彝族实行火葬,人去世后,性别不同,对尸体的摆放也不同,女性向左侧躺,男性则向右侧躺。火葬包括准葬(穿寿衣、理仪容)、议丧、祭奠、指路、招魂等几个环节。重视丧礼, 重视丧服。一般而言,彝族老人在死前就会准备好丧服,这些准备一般由女儿来完成,没有女儿的由儿媳来置办。丧服一般由棉、麻、布制成。色彩禁忌是置办丧服中不得不注意的,丧服中绝对不能出现彩色衣物和饰品,以青、白、黑三色为主。在丧服的穿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日诺、什乍地区男性在缠英雄髻的时候是从左至右,与生时的缠法相反。

信仰服饰

在凉山彝族地区,毕摩和苏尼在彝族的精神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毕摩,为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专门替人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等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苏尼,为音译,是彝族民间的神职人员,是沟通人与神的使者,是驱魔捉鬼、占卜预言的能手。毕摩一般由男性担任,而苏尼则男女皆可。

毕摩

男性苏尼

女性苏尼 

毕摩的服饰多为素色,以黑、青色为主,无过多装饰,显得庄严肃穆。毕摩在做仪式时还戴一种特制斗笠,斗笠由竹篾混编而成,贴着由银片制成的日、月、鸟等图案,蕴含了毕摩的宗教宇宙观。苏尼的服饰一般比较简单,造型和平日穿的衣服所差无几。苏尼在做仪式时所用的法器是由羊皮制成的羊皮鼓,羊皮鼓为苏尼与神灵沟通的神器。

节日服饰

平日里所穿的彝族服饰,色彩比较简单、素雅。而节日里所穿服饰,色彩则较为花俏艳丽,银饰等佩饰也比较齐全完备。

火把节

凉山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就是一场争奇斗艳的盛会。有关火把节有许多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是,火把节是为烧死天神派来吃庄稼的害虫而举行的。历经漫长岁月,火把节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现在的火把节俨然演变成了美的盛宴与狂欢,姑娘手撑黄色油纸伞、穿上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服饰,参加选美,小伙们也会盛装出席,期待着邂逅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火把节所穿服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节日专属的服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服饰多而重,日常穿多有不便,二是平日里穿显得过于招摇,所以装备齐全的服饰成为节日专属的服饰。值得一提的是,在凉山日诺方言区的人一般是不过火把节的。传说是由于日诺地区过完第一个火把节之后就遭遇了旱灾,从此不再过火把节。

参考文献

1. 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韦安多主编《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

3. 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 
 

 

文章编辑:李少文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