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天籁之音:石屏彝族海菜腔

作者:中国文化传媒网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8-05-04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它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犹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声浪如波。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海菜腔原为民歌小调,现已发展成数十种"曲子"。"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在演唱开始,男女双方要款一段枸腔白话,这是双方在相互推让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的一个机会,是恋爱过程中相互了解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它的演唱基本形式是多以一人唱众人合为主,也有男女对唱。海菜腔正曲是七言绝句,演唱的内容一般起到表达思想、心愿的作用。

彝族《海菜腔》,歌词是汉语,曲调保持彝族音乐风格、节奏细致多变,旋律悠长。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有时也用树叶吹响伴合,但普遍不用器乐伴奏,张口即来,字正腔圆,大概是于劳动和行走中练出的缘故。《海菜腔》以对唱为主,对歌中夹对白话,出品成章,滔滔不绝,妙趣横生,别开生面。 

《海菜腔》的唱词,从内容上分,有试曲、勾曲、抽曲、热曲、扫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等,都是附合情绪的即兴创作,反映出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传承意义

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影响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之一,增强综合国力呼唤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的保障。由于海菜腔的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很强,歌手们曾经几次进京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她们高亢委婉的曲调,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弘扬民族文化事业,需要具备文化的眼光。文化的最高价值不是同一性,而是它的独特性。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以及大型音诗画《花腰放歌》中,海菜腔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海菜腔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云南,在国外演出时被称为“天籁”之音。人们在用自己甜美的歌声歌唱着自己的家乡,同时也在向世界证明:云南是歌的天堂,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藏之一。因此,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生态环境中,人们正是以坚持文化的独特性方式来坚持自己的民族精神,来担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让世界了解红河民族文化,红河人一直在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海菜腔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美声”唱法,它不仅是彝家人的绝唱,也是原生态歌舞的传承。如今,石屏县异龙湖的异龙镇、龙朋镇等各乡村文化站都有海菜腔演唱组,县里每年还举办一次民族民间“海菜腔烟盒舞”比赛,让海菜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本土的民族文化宝贵的价值,所以保护和发扬传承就成了首要的任务。

石屏“花腰歌舞节”

“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处处有。”这是石屏县明清两代文人辈出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文化遗产,秀丽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造就出了被称为天籁之音的石屏彝族海菜腔。海菜腔作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份子,几百年来传承不断,去年六月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可见海莱腔在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和地位。 

总之,海菜腔作为彝汉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和成熟的美,从而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当代的再创作相结合,通过创新使之有活力,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才能使海菜腔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我们真心期望这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音——海菜腔传承不断,成为世界文化的奇葩。

 

文章编辑:支格阿想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