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叫魂”习俗

作者:张天文文章来源:阿细先基
发布时间:2018-07-25


说起“叫魂”,在禄劝、武定彝族地区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晓得“叫魂”是民间的一种习俗,可谁也说不清“叫魂”是从哪朝哪代兴起的,年代有多久,只知道这是老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至于它的来龙去脉,年代长短,似乎不大重要,也无人弄得明白,反正只要人们受到惊吓或认为是掉魂而生病就得“叫魂”。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就经常为我“叫魂”,我一生病,天还未亮,我母亲就站在门口呼喊着我的小名,那长长的拖腔,哀宛的呼唤声,常常让我有些胆寒,听着那似懂非懂的“叫魂”经更添增几分阴森,我常常被吓得卷缩在被窝里,不敢露头。长大后,这些往事依然深深地烙在记忆里。

“叫魂”亦称“喊魂”、“招魂”,是一种流传民间较为久远的古老民俗。在我国,不仅彝族有“叫魂”习俗,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叫魂”习俗,只是形式上各行其是,有所不同。早在周代,死者亲属就会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为忘灵“叫魂”,《楚辞》中也有“招魂”的记述。“叫魂”既施行于生者,也施行于死者,但主要是生者。彝族“叫魂”是招生者之魂,死者则采取把忘灵送归祖阴界。

彝族的“叫魂”是彝族灵魂观念的具体反映。彝族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人活着三魂形成“形、影、魂”合为一体附于人身,人死后三魂离开人身,一分为三,一魂留守家堂祖灵位,一魂留守坟茔,一魂回归祖阴界。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灵魂永远离开人体而去。人一降生,灵魂就随之而来,灵魂一旦彻底离开人体,生命也就结束。为什么人入睡后会做梦,说这是一灵魂暂时离开人体到外面游荡,凡遇到的事都会在梦里显现,当灵魂返回时,人就会醒来,于是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灵魂来支配,寿命的长短由灵魂决定,一旦灵魂离散,就必须“叫魂”,把游荡在外面的魂魄招回来,否则掉魂的人就会慢慢病死。因此,人们一旦受到惊吓或生病,就会请呗耄占卜、叫魂。彝族“叫魂”有多种形式,比较规范的是由呗耄按程序举行的招魂仪式,有专门的《叫魂经》。《叫魂经》分两个内容,一是为亡灵“叫魂”;二是为生者“叫魂”。为亡灵“叫魂”是把亡灵送归祖先灵魂的栖息地,为吸引亡灵到祖灵栖息地,不在途中迷离、游荡,《叫魂经》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草茂畜如云,人多似密林,日月光闪闪,天地顺人意,微风轻轻吹,拂面人安宁”。“百草结稻穗,稻谷金灿灿,蒿枝结花椒,花椒红艳艳。”说这里是一个山上好牧羊,山下宜居住,田坝好耕作,旷野好赛马,山林好牧猎的好地方;另外是为生者“叫魂”,把生者离散的魂魄往祖先迁徙的路径由远而近地招回。经文是这样开篇的,“一声叫朗朗,九天外听到,二声叫绵绵,山山箐箐都听到……。”随后叙述了许多山川地名,这些地名都是祖先迁徙走过和居住过的地方。为了不让魂魄受阴间的诱惑,不再迷离游荡,经文把阴间描述成“有山山秃秃,秃山食人地,不是生魂宜居地;有山山凹凹,凹山煮人地,不是生魂宜居地;有山山尖尖,尖山杀人地,不是生魂宜居地。乱石嶙峋杂草生,石间淌水如细丝。高山雾朦朦,深谷雨绵绵,轻犯用重刑,小事当大案,不是魂魄栖息地。”当臆想中已把魂魄从很远的地方招回到房前屋后时,对屋里屋外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述,“只见屋后乌云滚滚涌,不是乌云罩山岭,乃是黑羊牧归满山岗,魂魄放心进院来;只见屋前乌云罩泽塘,不是乌云罩泽塘,乃是猪群牧归满泽塘,魂魄放心进院来。”招到院门口时,“望见门口黑茫茫,好象巨蟒卧门前,不是巨蟒卧门前,乃是门槛横门间,魂魄放心进门来。”来到堂屋内,“只见林木森森立室内,不是林木立室内,乃是房柱林立似林木,魂魄见了莫害怕。”到了火塘边,“只见室内峭壁立成排,不是峭壁立室内,乃是柜架林立排四壁,魂魄放心住下来;只见黑猫蹲火旁,不是黑猫蹲火旁,乃是罗锅吊锅支火边,魂魄放心住下来。”最后以“招回离散之魂魄,安心居住自家屋,饥了有饭吃,渴了有汤饮”为收尾。这时呗耄要问:“某某人的魂魄回来了没有?”被叫魂者要答:“回来了!回来了!”这样就表示魂魄已招回来了。

彝族“叫魂”除了上述按经书、仪程举行的呗耄招魂外,最常见的是手拿一件掉魂人的衣物站在门槛内一边拍打门框一边“叫魂”,这种方式既简便,又容易掌屋,在彝区比较盛行,凡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能用这种方式“叫魂。”一旦家里人受到惊吓或生病(认为掉魂),毎天凌晨鸡鸣三遍,天刚朦朦亮时,主人(大多为女主人)手拿一件患者(掉魂者)的衣服站在门槛内,用衣服边拍打门槛、门框、边叫魂,连续叫上三个早晨才算圆满。这种“叫魂”源自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母子二人,母亲年岁已高,双目失眠,为淘生活,儿子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金矿,几年都回不了家,母亲一思念儿子,就拿着儿子曾穿过的衣服边摇晃边呼唤儿子的名字。一天儿子正在矿洞里挖矿,仿佛听到母亲在叫唤自己的名字,就跑到外面去看,儿子刚跑出洞口,矿洞突然垮塌,里面的人全被埋在洞里,只有她的儿子幸免于难,从此人们便模仿这种做法,兴起了“叫魂”。     

在禄劝彝族地区,一般简单的“叫魂”几乎不用请呗耄就能为自家人“叫魂”,只是“叫魂”咏诵的词与《经书》上的经文有所差异,是一代代口头相传的诵词,口传过程中难免会有出入,因此“叫魂”者对“叫魂”诵词熟悉程度有所不同,有的要完整一些,有的比较简单,加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叫魂”诵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诵词开头的长腔呼音几乎一样。这里不妨摘录一段作比较:

啰——

回来!回来!

回来!魂回来,

回来!魄回来。

身在远处也回来,

身在近处也回来,

蛇蝎爬虫惊着也回来,

飞禽走兽惊着也回来,

无论哪样惊着也回来。

 

莫在死人处,

死人煳味臭;

莫在病人处,

病人腥味重。

 

啰——

回来!回来!

江河未过就喊你,

天边未到就喊你。

石阶十九台,

还未登喊你;

天门十二道,

还未开喊你;

江水十二江,

还未渡喊你。

 

啰——

回来!回来!

红岩高耸莫要怕,

红岩挡道绕路来;

河水滔滔莫要怕,

河水阻隔搭桥来。

 

大江大河不要去,

街前街尾不要站,

沟头沟脑不要挨,

房前屋后莫停留。

 

听见狗咬莫要怕,

狗是福禄狗;

听见鸡鸣莫要怕,

鸡是福禄鸡。

 

啰──

回来!回来!

回来!魂回来,

回来!魄回来。

回来吃你的鸡蛋,

回来喝你的稀粥。

 

今日已把魄招回,

从此安心居家里。

家里冷暖有依靠,

莫再贪玩四处荡。

从以上这段诵词中可以看出,彝族对生者的魂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把魂魄描述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在彝族的灵魂观念里,认为人死后要经过许多高山峡谷,大江大河,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登上天梯,过了天门,才能到达祖阴地。诵词里提到的“石阶十二台”,指的就是天梯。彝族对死后灵魂的归途有这样的诠释,说人在死亡之前,阴间就会派催命鬼来捉拿生者的魂魄,将魂魄五花大绑地押往阴间,一路上不停地催赶、鞭打,一直押上十二台天梯,只至登上望乡台。上了望乡台,魂魄还能记起家乡,惦记家人,还会转身往家乡方向望上一眼,能看见家人跪在灵柩前为自己哭丧的情景,只是一路上被催命鬼催个不停,累的嗓子冒烟,口渴难奈,看到望乡台上有一口正汩汩冒泡的泉眼,就喝上一口止渴。可正是喝了这口水,魂魄再也想不起家乡,想不起家人,从此与阳世隔绝。彝族《指路经》里说的“渴也喝三口,不渴喝三口”指的就是这眼泉水。所以“叫魂”诵词里的“江河未过就喊你,天边未到就喊你。石阶十九台,还未登喊你;天门十二道,还未开喊你。”说的就是魂魄还没有登上十九台天梯,未过十二道天门就得把魂魄招回来,否则一登上天梯,过了天门,魂魄就再也回不来了,就得永远离开阳间而去。

那么民间为什么会有“叫魂”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且在彜族地区以强劲的生命力流传上千年。究其原因,这与彜族的灵魂观念有关。在人类蒙昧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认识能力低下,对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风、雨、雷、电、地震、洪灾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面对死亡和大自然的威胁又无法抗拒,于是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掌控着一切,万事万物都由神灵支配,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论。人作为生灵中的精灵,更具有人类自身灵魂存在的理由,并认为灵魂掌控着人的生死命脉,一旦灵魂失散就必须及时招回,否则就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叫魂”这一社会现象。当然,在科学不发达,思想愚昧落后的时代,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并寄予神灵的庇佑,以求平安这不难理解,但随着科技进步,医学发达,人们也不再相信“灵魂”之类的话,可一旦生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又会作怪,尤其在农村尤为突出,“叫魂”现象依然存在。事实上,“叫魂”是一种心理干预,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一旦生病,都有求生和康复的本能欲望,“叫魂”恰恰给病人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对患者的情绪加于影响,从而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促进患者的精神康复,同时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心理上的宽慰,这就是“叫魂”为什么有如此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彜族“叫魂”除具有上述特征外,对彜族历史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叫魂经》里涉及的许多地名都是彜族祖先迁徙路过和居住过的地方,它能帮助研究彜族历史提供线索。其次,彜族“叫魂”源于彜族的灵魂观,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因此,我们不能不加区别地把它当作迷信、妖术、魔法之类来看待。当然,“叫魂”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带有迷信色彩,不具科学原理,自然不能采信,但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现象,是具有它的研究价值的。

(作者:张天文,原禄劝政协文史委主任)

 

文章编辑:英子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