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凉山彝族服饰:从“衣其羽皮”到风格华丽的历史脉络

作者:蒋志聪 胡小平文章来源:凉山文艺
发布时间:2019-04-12


未标题-1.jpg

源远流长的彝族服饰

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未标题-2.jpg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史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20世纪50年代,越西县境内彝族曾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还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地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

未标题-4.jpg

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察尔瓦的,有用棉线织布做衣服的。

70年代,虽有用卡其、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裝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20世纪80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未标题-5.jpg

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彝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裏结,无大侯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彝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唐)《蛮书·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绾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曳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是“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绾大髻,以竹簪独刺绾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女着花衣长裙,披发跣足,戴金银耳环如帐钩样。”

未标题-6.jpg

从远古的“衣其羽皮”等为主的避害、御寒、遮羞为主要功能的原始服饰,到后来的以御寒、遮羞和审美、信仰、习俗等多种功用并重的服饰,彝族服饰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简朴、古朴、典雅的风格逐步向华丽多样的风格转变,其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未标题-7.jpg

彝族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彝族服饰在衣服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最常用的工艺习俗有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以及刺绣、滚绣等。

(文/蒋志聪 图/胡小平)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