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火塘文学

访“德宏职业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传播协会”会长杨永林

作者:高文
发布时间:2009-12-28投稿人:高文


编者按:2009年九月我从云南师范大学调动到德宏职业学院工作。听学院招办说今年录取了许多的彝族大学生。到学院工作后我主要是给护理大专班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通过多次接触学生我发现了一些现象和问题。首先,彝族大学生们离开熟悉的母体文化,思乡情绪尤为突出。其次,受到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低迷。其三,一大部分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不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片面化、客体化。外界认为彝族的特点就是耿直坦率,而且这种坦率就是要通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来表现出来,当这种外界的认识返回渗透到彝族大学生里面来时,彝族大学生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不加分辨地隐性认同这种观点。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在他们身上肩负了很多的责任,民族地区的振兴和发展希望寄托于他们的身上。为了解当代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状况,本人采访了德宏职业学院医学专业的一些彝族大学生群体。在下面的访谈中访谈人为本文作者高文(简称高老师),访谈对象:杨永林,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传播协会会长,简称(杨会长)。

高老师:学院有多少彝族学生?

杨会长:学院有大专部和中专部,中专部有8个人大专部有60人。

高老师:他们都来自什么地方?

杨会长:他们来自云南的德宏、怒江、保山、大理、临沧、思茅、版纳、红河、玉溪、楚雄、文山、昆明、曲靖、昭通、中甸等15个地州,云南只有16个州市,我们的彝族大学生来源广泛,来自15个州市,占云南州市数的93.5%。

高老师:知道他们分别被称什么吗?

杨会长:有罗罗、香堂、罗婺、蒙化、自祁、子君、璞拉、阿哲、车苏、撒尼、阿细、诺苏、傈颇、那苏坡等几十个自称和他称,分别来自东、南、西、北、中等彝语方言区。

高老师:你觉得各地彝族同学们在一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杨会长: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基于语言是否有差别的认定,大家想当然地认为说的话互相听不懂就不是一个民族,比如说宁蒗县彝族同胞他们操北部方言彝语,我说的是大理漾濞县的西部方言区彝语,起初刚在一起时候发现我们的话和他们有些差别。因为方言土语的差别,结果他们认为我们不是彝族,这样很会伤害我们的感情。所以四面八方的同学大家在一起,整体认同还是没有地方认同大。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高老师: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我认为是彝族历史文化普及宣传的问题,我们彝族到目前还没有一部自己民族认同的权威的彝族历史通俗教材,学史学的不精通语言,学语言的史学功夫不到家,很多写彝族历史的都是其他兄弟民族的学者,在彝族起源的很多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且他们的视觉还存在不合适的地方。而且现在学校里的教材、课本很多都不介绍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绝大多数是汉文化的内容。另外,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术研究离民间的彝胞还很远,彝族的基层大众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彝学,很多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很低浅。我觉得就是要把彝族文化经通俗化处理后迅速的推向民间,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离开基层民众是没有存活的土壤的。其次我们要注意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播推广。

杨会长:高老师我觉得你谈得好,就拿我们漾濞彝族自治县来说,我们上高中的时候火把节有时候还不放假,我们对彝族的古代历史不很清楚,我只是从小就被告知我们是彝人,隐约知道和其他民族有点不同,高中时候学中国古代史自豪的知道:就在我们大理曾经有过彝族人建立的南诏国。南诏国的历史在大理已经早就消逝到历史的烟波浩淼中,南诏留在大理民间的只是山野樵夫的一些神话传说。民间很少有让人承服的历史遗迹。我们也不知道比南诏更早的彝族来自哪里?

高老师:现在,稍懂点彝族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彝族在古代有个叫阿普笃幕的祖先,彝族南部方言区称“阿普笃慕”,彝族北部方言区称“阿普局慕”、“阿普都木”或“阿普几慕”。“笃慕”、“都木”、“几慕”、“局慕”都是同一个人,只是在各方言土语中发生音变而已。“阿普”,一般指对爷爷的称呼,这里既有“爷爷”的意思,也有“先祖”之意。“阿普笃慕”,即“先祖笃慕”。各地的叫法有细微的出入,但是都指笃慕老祖先。他生了六个儿子后来到向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迁徙发展。

杨会长:是啊,现在通过重新学习我才知道我们彝族的来源啊!天下彝胞一家亲,只是我们分离的时间太早,相聚的日子太晚了。

高老师:彝语在各地的方言土语有差别,这很正常,汉语也同样。但是彝族文化中有一些文化核心因子是一样的,大同小异且同源异流,如古彝文、古代古籍文献、神话和创世史诗、毕摩文化以及在婚丧娶嫁等方面基本相同,各地彝族的宇宙观、世界观基本一致。因此这些方面构成了我们一致认同的主要文化基础。

杨会长:高老师,作为世纪之交的彝族医学大学生我们该怎样学习,怎样工作呢?

高老师:我很高兴看到今年我院录取的500多医学专业大学生里有彝族学生50多个,占总数10%还多,反映了几个问题:

其一,我们彝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全国排第七,云南第一,人口较多。

其二、我们彝族对教育比较重视,舍得投资。但是彝族大学生面临就业难、择业难。一个大学生一年要花费一万五左右相当于我们一家人卖洋芋要25吨,卖荞子要15吨,卖包谷要12.5吨,卖牛要卖6头黄牛。那么四年大学要耗费多少呢?就拿卖牛来说要卖24头牛,我们倾家当产也供不了一个大学生。那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家里的贫困境地永远也改变不了。教育不是脱贫而是把大家坠入贫困的深渊,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现实。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大家要正视这些问题,我们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长久富足的希望和努力,我们要拼下去。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树立规划观念,学习要规划,工作要规划,人生要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个和时间赛跑的人,科学利用好时间。

杨会长:是啊,和时间赛跑,我们要争取时间早日成材。

高老师:你们是学习医学的,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要靠你们了,比如彝区有很多地方医疗卫生条件及其基础设施很差,很多人没有健康意识,酗酒打架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他们的身体有伤害,对家人、对社会也都不利,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因此改变需从自身开始,要实现团结互助,要和平友爱的和其他民族的同学和谐相处,对外要树立自我及群体的良好形象,做个有事业心、有道德、讲文明的大学生。为了这个理想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