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21投稿人:翁古木依
8月6日天未亮,我摸黑踏上开往西昌的火车,向西昌市安哈镇出发。因为那里有我梦寐多年的民俗表演:斗牛、斗羊、斗鸡......一路上,脑海里不断回放着小时候家乡火把节斗牛时那种激情与力量狂野对决的画面。想到事隔多年后又可以亲身体验,心潮澎湃、甚至有些坐立不安。在西昌转一道车之后,终于来到了安哈镇火把广场,时间正好。
斗牛开始了。两条高大膘壮的斗牛被主人家牵到了一起!游客们屏住呼吸等待着好戏的上演。可是左等右等,两条牛却丝毫没有战斗的意思,懒洋洋地站在那里“吹牛耍”。台上的观众等得不赖烦了,纷纷示意两位牛主人赶快让牛“活动”起来。于是两位牛主人就各自把自家的牛使劲往对方身上推。可是两条牛不仅不给主人家面子,还反过来顶撞自己的主人,让台上的观众笑倒一大片。
牛始终打不起来,台上的观众在表达着不满,牛主人急啊......在两个牛主人不断地威逼利诱下,两条牛终于给点面子表示了一下。这时台上的观众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但是两条牛却只想点到为止,不想血拼到底,仅几秒钟的时间,一条撒腿就跑,另一条仅追几步就被自己的主人拉住。第一组比赛结束。
想到后面还有四组,大家还是心怀期待。可是没想到后面的牛更不给面子。无论怎么“好言相劝”,就是不肯走到一起来,隔着一定的距离继续在那儿“吹牛耍”。实在拗不过主人的威逼利诱了,就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意思,但几秒钟的功夫又停下来。有一组甚至没有开斗就给出了胜负,因为两条牛就是打死也不斗,观众也不想等到天黑,于是就只好各自拉走并给出了“胜负”。台上的观众不断地表达着不满,有些已经失望地提前离场了......
这时我对我旁边的当地一位小伙子说,记得小时候我老家斗牛都是“仇牛相见分外眼红”,怎么你们这儿的牛这么友善啊?小伙子看了一下旁边没有熟人,就对我道出了这里面的门道。
以前他们这儿也是一样的,两条牛只要赶到一起就开始战斗,根本不用哄来哄去。后来有人发现牛对刺激性的气味很敏感,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就跑。于是有人就把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擦在自家牛的牛角上,甚至灌进牛嘴里......这样对方的牛在闻到这种味道以后就不想靠近了,即使被主人生拉硬推在一起,也因为闻不惯对方身上的味道而抵挡不了一会儿就逃跑,他的牛也就轻而易举地“胜利”了......
后来这个秘密被更多人知道了。于是就你擦我擦大家擦,大家都使劲地往自家牛身上擦各种各样的药,反正谁不擦谁吃亏......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两条牛因为互相闻不惯对方身上的味道而不想靠近的状况。
哦,原来是这样!
也许刚才撒腿就跑的那条牛还边跑边说:哥不是怕你,哥是怕你身上的味道......
“哥不是怕你,哥是怕你身上的味道...”
此时我对后面的节目已经彻底失去了兴趣。一种被愚弄之后的愤怒感油然而生。一些观众率先发出了“哦…吼…”的彝族人特有的表达不满的倒彩声并陆续离场。一些外地游客也不住的摇头,失望之情尽写脸上。没等节目结束,观众走了一大半。
这些年来,体育场上关于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新闻层出不穷。只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连我山沟沟里的同胞村民们也不甘落后,纷纷给自己的斗牛使用上了“兴奋剂”——虽然此“兴奋剂”与那兴奋剂不可同日而语,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胜利。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是为了让自己超常发挥从而打败对手,而我山沟里的村民们使用“兴奋剂”是为了达到兵不血刃就让对方闻味而逃的目的。相比之下,后者的手法更高明。真是“上兵伐谋”啊。
现代人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制造假烟假酒假名牌是如此,使用兴奋剂是如此,如今我山沟沟里的同胞给牛使用“兴奋剂”也是如此。只是,如果哪天连火把节上的斗牛也不得已而必需接受“兴奋剂”检查的话,那我们所能相信的还剩下什么呢?
当然,“兴奋剂”不是唯一的问题。听说安哈镇的村民们为了让自家的牛更具杀伤力,还有不少招数。比如把自家牛的牛角削尖、在牛角上钉钉子等,可谓机关算尽。
除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之外,安哈镇的村民们想要把火把节办得更好,给自己带来更多创收的话,还有不少事情需要更加完善。比如这次的现场组织工作就乱作一团,毫无秩序可言;负责斗牛等解说的主持人不仅不会讲普通话,连四川话都含糊不清......这样的组织水平怎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没有人愿意舟车劳顿来看一些弄虚作假的把戏,也没有人能容忍别人的欺骗。如果相关部门不赶快介入并想办法把“兴奋剂”从圣洁的火把节斗牛场上清除出去,最终受伤害的是火把节这个牌子和安哈镇村民们的利益。
明年你还会去吗?反正我是不会去了——因为我不想再次受到欺骗,除非安哈镇的村民们不再给牛使用“兴奋剂。”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