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29投稿人:高文
11月26日,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楼会议室座无虚席,由彝学信息中心主办的硕博论坛在这里开讲。长期致力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吉木哈学博士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和生长的母语环境,以幽默的语言、多彩的图片、饱满的信息、严密的论证、为到会的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趣味、精彩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哈学博士的论述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他论述了“玛木”两个字的彝文涵义和“玛木经”来源,从教育传播学原理阐释传统“玛木经”教育的主体、客体,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地点。得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彝族的传统的“玛木经”教育是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适当、效果良好”的一种传统教育。“玛木经”教育很注重教育的对象和地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激发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督促自己去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地点也是经常转换的,可以是在劳作的时候,也可以是在走亲访友的时候、可以在婚宴席上、也可以在节日庆典上。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生存在彝族社会的青年早早认识到要保护爱护自然,热爱家人、热爱同胞,热爱自己的母体文化,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好的彝人。经书内容如,不能有坏的品行,土司有坏的品行,土司的地位就会失去;谋士有坏的品行,会失去权力;民众有坏的品行,会失去土地,对姻亲没有尽到责任,就得不到好的姻缘,对家族做不良的事,则失去家族的信任;对人丧尽良心,就得不到人心。对于敌人善用品行,招待客人靠的是举止大方。人的修养看的是他们的品质,人坏就坏在他们的言行举止。这就告诫所有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有对他人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如果有坏的言行品质,那必将会受到社会的惩罚。言外之意,人在社会上立足靠得是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言辞要体贴,行为要周到,对人要有善心。
其次他从社会成员个体、和群体的濡化、涵化合社会化分析了玛木经教育在群体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体上说濡化是人的学习和接受教育。从群体上讲濡化是不同族群和社会赖以生存的手段及方式。社会化每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如经文是这样描述人的一生的:“在世的人们啊, 出生一、两岁时,母亲怀抱坐,伸手抓母身,挪脚撵妈妈,叫喊“兹武”爹,却又回头撵妈妈;出生六岁、七岁后, 世人从幼长,人往高处长,兔往高处跳,山火往上烧,筐筐往上编;生后一轮十三岁,放牧赶牛羊;两轮二十五,耕种扛锄头;三轮三十七,办事有计谋;四轮四十九,知识更广博;五轮六十一,无力转犁头;六轮七十三,子孙献美食;七轮八十四,鸡吃谷子也不赶;八轮九十七以后,一生即将过去了。言外之意是一、两岁则围着母亲转,成了母亲开心果,开时学喃喃学语。六、七岁其他生命生一样,开始快速长高;十三岁的时候应该辅助父母放牛羊,这是这一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二十五时就应该去劳动,具备勤劳的素质。三十七岁时办事应该稳重谨慎有计划有谋略,能为家庭、家支出谋划策。四十九应该见识广博,知识丰富,应该教导后辈的人。六十一就进入老年阶段,没有能在耕地了,应该退出了劳动;七十三岁时享受子孙们带来的美食佳肴,享受天乐;八十四岁时老眼昏花,无力走动,看着鸡吃粮食也没有办法赶。九十七的时候这一生就完成了。”这是彝族“玛木”对一个人的人生要求和规划。人生生活就是围着年龄来推演的,每个阶段,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如果一个人没有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彝族人认为他没有过好这一生。同时还注重各个行业各个阶层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的培养,如毕摩心肠坏,民众生息难;毕摩存好心,民众就兴旺,毕摩失信主人遭祸殃。这就说明,毕摩心肠不善良,人间就很难和谐发展,人们的生活就不得好过,其人类就不能旺盛;毕摩心善良,准时到主人家,民间安然无恙,和谐发展,繁荣昌盛。一针见血地指出毕摩心肠好坏的后果,言外之意就是要求毕摩必须心肠善心,必须有崇高的人格要求和道德。显然玛木经教育使他成为彝族传统文化下的合格成员。同时他说:“玛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用我们目前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的”。玛木是一种彝族社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大众文化,因此他能不断的发展变化,背后深深隐藏着大众推动文化发展的这一规律。
最后他阐述了玛木经的美学哲学内涵,通过玛木教育首先要善恶分明,善恶、好坏之分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前提,也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心灵基础。要追善、求善、弘善、扬善、得善,如“父亲善良,儿子更加英俊,母亲贤惠,女儿更加美丽而大器。彝族说教里,父母是子女的首要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怎么,其子女的行为举止也就怎样,父母的思想行为为子女在社会上的表现行为打下了基础。同时要维护善良抵制邪恶思想念头和贪欲,要最求美,彝族人认为,“美”不是来自事物本身,是来自人自身的心灵。心美了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其中“美”,心美了看到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都感到到“美”。心美是彝族道德的最高境界,心美的人,善待别人,善待一切生命,与我同在,与我同美。玛木经文里除了开头篇简单讲叙万物起源,人间繁衍外,后面的篇章基本上都以举木阿日尔为开头,表明了彝族社会里,“玛木”教育的对象是整个人类,没有阶级和地位之分。所以“玛木”的视角是人类社会本身。其思想着眼点如此之高,因此玛木经文能在彝族社会里,受到彝族人们的爱戴与接受,且能维系复杂多变的彝族社会。
据悉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讲,硕博论坛的讲座将以后的时间如期展开。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