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01投稿人:吉木哈学
由于各种杂事和任务缠身, 好久没有写散文了,“心”好像被一种东西沉压着很沉重。如果一个人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去,就犹如一个人背着东西,一直站着,让背上的东西一点一点的沉重下来,让自己承受不了,才放下,一走了之;或者干脆坚持到一直被它压倒在地,让别人来扶起来,如果没有遇到人,就自己倒霉,悄悄地离开人世。
写东西是一种发泄的形式,也是一种说话方式,是自己对着自己的文字说下去,直到自己的心愉悦为止。那彝族毕摩能念几天几夜经文,是否是一种说话和表达方式呢?我想一定“是”,是在表达其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毕摩不像基督教和佛教等一样从来不为自己辩解自己的真理,而是繁多的仪式让世人去理会。
这几天,我一直看毕摩经书,有时模仿毕摩的腔调,朗诵一下几段,有时在琢磨其中几段文字和标题的意义,有时回味一下自己经历过的毕摩仪式和念经模式。但我越看越好像进入了一个迷宫里一样,朦胧的云雾一直掩盖着我的眼睛,让我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可是迷茫之中看到了一点光芒,那就是看到了毕摩经书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彝族心灵世界的写照,还是一个纯粹是人以外的世界呢?我被迷住了,也很难走进其世界里,所以不敢回答,这也是彝族毕摩其伟大之处。
毕摩是否是彝族历史、地理和人文的记录者和演唱者呢?我想是,毕摩永远是跟随着时代而记录历史使者,同时也记录着彝族社会文化、地理名称和人物等。但他们从来没有说明其为何写下这些内容,何时何月记下?这个问题好像是很愚蠢的动作。我刚开始时也这样认为,毕摩太愚蠢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写下,只留下自己的笔迹后,悄悄离开人世,几年后谁也不知他的存在,也不知道其名字。
可他们在世时,也表现出很自私的行为,你让他教你一个仪式和语言吧,他就给你讲个大概,有头没有结尾,让你的思维生活在迷雾之中,还留下许多“谜”让你去猜。但是彝族人从来不过问,也不去辩解,毕摩说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或者他们就说:“毕摩是这样说的,他们也就这样说。”这大概是彝族人的性格吧!但从中我懵懵懂懂地望见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是他们的哲思让一个民族延续到现在,还表现出其文化之魅力。那我们就问,毕摩的文化魅力在哪里呢?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延续和发展了一种文化的生命,维持了一个族群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生活。”也为每一个彝族人留下了有别于其他族群的文化财产和精神财富。因此,现在的每一个彝族人都应该感谢自古耕耘于“尼”的大地上的每一个“毕摩”。
由于有了他们,才有了“尼”族人的心境。
由于他们的耕耘,才有了我们自己的心灵空间。
由于他们的演唱,才留下我们自己的言语。
由于他们的思考,才塑造出我们的思维。
由于他们的奔波,才留下了我们的历史。
……
“尼”的后代,难道不应该尊敬他们吗?
他们不应该受人尊敬吗?
不尊敬父母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不尊敬毕摩的彝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
让我们安然地生活在其安乐的世界吧
那里没有什么可以让你操心的
就像一个孩子永远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
毕摩从来没有强迫过一个人必须为他做什么,他们只是在你情我愿下,给他一点回赠,他就满足了。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