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17投稿人:吉木哈学
失去反思的时代
这个理性的时代让我们失去“理性”,这是为何?这好像生活在我们想象之中的远古时代有什么区别呢?失去反思与我们通常说的“迷信”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盲目的跟随一种东西。因此,现在的时代有两个特点,迷信科学和追风。彝族社会和文化也随波逐流,也进入了失去理智的时代。这个时候“我”和“你”朝哪里走?
百度词条上有人这样写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迷信科学”,对“科学”两个字失去了反思,只要前面加有科学两个字的论断,人们就不会再去反思了,盲目相信和利用这些所谓的“科学论断”。因此人人都讲可科学,人人都失去了“科学”,结果就造成了这个时代的许多悲剧。在百度上有人这样写道:
新型迷信方式
认为“科学家”什么都知道,什么问题都想过,也是一种非常迷惑人的观点。这种想法,很容易在学生时代形成,因为大家的能力都不够,没有“科学家”考虑的全面。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成立,同理可以做如下推论:重物不一定先落,这是小学生都可以理解的,亚里士多德这位科学家和他之前之后的若干科学研究者,在重物先落说提出的那么长时间里,不会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所以提出重物不一定先落一定是错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而把“科学家”神化,始终站在“科学家”的脚下,怎么能看出“科学家”的问题呢?要在平等的角度,认为“科学家”说的,我们都已经了解,然后再研究“科学家”是否有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导致论述、推理有漏洞。要看到”科学家”的不足,一定要站到“科学家”的肩膀上,对他的理论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发现。而站在“科学家”的脚下,对他所说深信不疑,正是迷信的表现。
现在的流行许多歌曲,今天让人反复听,明天就搞忘了,那首歌一直让人们审美不疲劳。有多少歌曲能经得起社会过滤,多少首歌曲是通向人的共性。人们对食物一天吃厌一种食物,每天都去追求没有尝过的食物来刺激他们的美食感官。衣服也一样,今天穿一种款式,每天就丢掉了,甚至有的是开始厌倦穿衣服,为了显示躯体之美,干脆只遮住几个部位。发型、广告、运动、旅游、喝茶等曾经很稳定风俗和生活,如今就变成了人们体验感官之美的工具。结果走向哪里谁也不知。
彝族文化在什么情况生产出的呢?是远古至今的彝族人们对生活、自然、社会、生命和人等反思的结果。能延续到今,都经过了无数人反思过滤后留下来的结晶。其文化涵养厚重而深沉,你能感觉而不可知,你能体验而不可抹。现在的彝族人、彝族社会、彝族文化等处在什么状况呢?
在文化强烈交融中,每种文化所承载的道德对于另一种文化来讲失去了失效,这种失效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失控。文化对人性的失控,意味着社会进入一个意识混乱状态。意识混乱则是社会混乱潜在力量。彝族社会,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处在意识危机状态,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敢为。
因此,社会道德构建,社会文化构建,国家层面上的文化再构建势在必行。在中国,国家层面上的文化构建,必须超越“民族”基础才能构建起来,否则很难。彝族社会道德构建也超越 “族群”文化才能够好构建,既能解决自己内部社会秩序,也适宜大的社会环境。突出自己的特色的同时,不能失去人性的共性;突出时代特征的同时,不能忽略民族历史记忆。
笔者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每个彝族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生活同时,不要忘了反思自身,反思这个时代。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