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火塘文学

撷取彝学学院春天的一角(记彝汉双语和彝日双语)

作者:彝学学院09彝汉双语
发布时间:2011-11-04投稿人:彝学学院09彝汉双语


撷取彝学学院春天的一角
——记彝汉双语和彝日双语

引子

传说,因为一场赤雪与春阳的结合,诞生了一个民族。从此,他们对春天有了许多美好的遐想。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当第一缕阳光缓缓推开你未曾绣上花边的窗户,推醒被鸟声浸湿的梦云湖时。薄雾初升,湖畔绿柳在晨光的微笑中把经脉互相交织。春的气息就在这时弥漫,带着新生的力量,发出新一代的声音;春的乐声就在这时响起,和着奋发的旋律,奏出希望的乐章。

春的脚步就在在彝学学院发展的道路上踏响。仔细倾听,我们会发现作为继承与创新的缩影同时也是最老和最新的专业,彝汉双语同彝日双语这彝学领域的冰山一角仿佛能将我们带入一个郁郁葱葱的季节。

彝汉双语-------在新的春天展翅高飞

山花烂漫是春天献给大地的礼物。语言是“阿普”留给子孙凿隧穿山沟通心灵的甬道。彝学院自开办以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彝汉双语人才,这些人在广大的彝区和外面世界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曾经,汉人与彝人之间有一道无法越过的天堑。在我的故乡大凉山的深处,人们称来自北方寒冷的风为“汉风”,视人所不齿的行为为汉人的行为,最“下等人”叫做“筛”。而这些认识上的不足,有相当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沟通、交流。

彝学院在过去所培养的哪一大批彝汉双语学者、诗人、作家,负起了矫正这种认识的历史任务。这些人不仅在语言物质外表上转化着语言所蕴含的意义,他们更多的是在内在思维上引导着彝族人的认识。他们的精神面貌、气质几乎代表了同时代的彝民族精神。

每当谈起取得的成就时就有一种悉数往事寻根激励自己的冲动,1951年西南民院开办彝语文专修科,58年中断招生,77年恢复招生,与藏文系、中文系合并成立语文系,84年脱离语文系,与藏文系一起成立少语系,92年成立彝语系,2000年更名彝学系,03年更名彝学院。就到这里吧。不需要再用更多的数据来说明什么了,因为这一条波澜起伏的曲线已经足以证明这一断岁月的辛酸离合,足以证明前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艰难岁月曾经真真实实的发生在这块厚实的土地上。

多少代惨淡经营,含辛茹苦才有了今天。如今,一个轮回已经成为历史,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处于新的春天。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相信我们能站在巨人肩膀上飞的更高更远。

年轻的希望-------彝日双语

2008年彝学学院在乌尼乌且等院领导的努力下,在彝学学院原有的彝汉双语、彝汉翻译、彝英双语三个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彝学学院的第四个特色专业-------彝日双语,这是彝学学院最年轻的专业,虽然年起,但充满活力,充满希望,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彝日双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民族的交汇。如今,你才走过三个春秋,却以一种厚积薄发的冲力不断的奔跑,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奔向未来世界的舞台。

虽然你没有彝汉双语和彝汉翻译的久远的历史荣耀,也没有彝英双语具有国际性的青睐,但在这个多元化的国际舞台上,小语种已经渐渐显示了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传统的彝族历史文化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辉煌在现,随之传遍海内外,来自日本的专家学者用日本灿烂的语言文化在一次次的讲座中与之交融。

春天的播种,辛勤的耕耘。孕育着丰硕的果实。彝日双语的春天,一岁比一岁花枝招展,一年比一年更具春气。一声雷鸣为大地带来了春天,一次改变为彝学学院带来春意。彝学学院的春天讲继续下去,春色满园。

尾音

贝壳之所以承受那长年累月的疼痛,是为了造就耀眼的珍珠;蛹之所以拼命破茧,是为了那最后化为蝶的一刻。而彝学学院,一个承载着梦,承载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学院。在晨曦间,南区花园你会看见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认真的晨读着;夜里,图书馆关门之际,在回寝室的路上,你会看见一张张虽有疲惫却满脸收获的笑脸。就这样,在回眸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着、坚持着,用心,用汗水为自己的希望之种浇灌着。“春天”—在这个播种的季节,我们奋斗于彝学学院这片沃土之上,为了“秋天”的到来。

正时,我们聆听已经在岁月交织中成为往事的一些片段,我们等待、迎接着这个季节初来的脚步,我们奋斗、坚守、寄望。我们热爱生活,相信未来。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