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3投稿人:文静
前几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报道:“某市一所中学初二的一名女同学在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老师把小说没收,放学后这名女同学偷偷到办公室把小说拿走,事后这位老师查明真相,愤怒之余就说她放在办公桌抽屉里的钱包同时不在了,要求该学生写检查,并在全校师生面前检讨,还告之父母,其母又不分青红皂白把女儿打了一顿,急匆匆上班去了。可等她回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女儿僵硬的身体、、、、、、”
暂不说这名女同学行为的对错,也不说老师愤怒后的无故生事,而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表示对老师家长的不满,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就是该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心理脆弱,调试能力差,说明心灵容易创伤,且不易愈合。这件事留给她父母的是日夜的悲痛,留给她的老师是无尽的悔恨,而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
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认真对待少年儿童时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孤独、自卑等等)和因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如:厌学、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甚至自杀等)。心理健康应该是少年儿童乃至成人健康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我们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或者是直接没有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体罚学生已经被社会抨击了许多年,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很少提到,到现在为止,侮辱学生的现象仍相当普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歧视、嘲讽、挖苦、揭短、“动手”,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些有意无意和有形无形的心灵创伤,造成学生幼小心灵难以愈合的心理顽疾,致使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甚至是轻生的意念,也可以遗留至成年。
孩子的童年属于快乐,童年快乐的孩子表现出的是,开朗、健康、活跃的思维、超强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快乐的童年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身体的各种免疫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日夜突出的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的隐患,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审视自己,正确引导孩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打破旧的教育思想,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新的课程改革,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关心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注意学生的行为变化,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疑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学习和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
家长和教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常识,不同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心理变换,及时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疑点,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
家长和教师要改变一些日常陋习,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分,“望子成龙”心切只能导致孩子的反方向发展,也不可经常许愿孩子只要能达到一个什么名次,或考到多少分,给予多少物质奖励这样的不好习惯,不能单纯性地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孩子学习的目的。
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多尝尝失败、挫折,感受失意的滋味,,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健康成长。
社会要给孩子一个现代文明水准环境,全社会应关心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