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滇南古彝文

彝语南部方言区古彝文概述

作者:李金发文章来源:彝学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2-26 03:29


彝语南部方言区古彝文,也称为滇南古彝文、滇中滇南古彝文、尼苏纳苏古彝文,指的是记录彝语南部方言区彝语方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彝语南部方言区古彝文,与其他省区彝族的古彝文同源,但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分化发展。从全国来看,古彝文的使用较为混乱,尽管同源,但是各地的彝语产生了语音变化,彝文也发生了变化,且使用混乱,主要表现为文字多寡不一、部分字的字形字义不同、词承载的义项过多、异体字和通假字众多、书写方式有异等现象。整体上类似于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汉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急需强力规范和统一;同时,局部地区又保持着内部的相对完整和统一,如凉山彝区、石林彝族、武定禄劝彝族和彝语南部方言各县市彝族。

滇中、滇南彝族的彝语,大多属于彝语南部方言区,彝语南部方言区是继彝语北部方言区后第二大的彝语方言区,总人口超过100万人,涵盖尼苏、纳苏、仆拉、山苏等支系。传统上,尼苏支系和纳苏支系的彝语相近,彝文相同,毕摩文化也一致,传承的古彝文文献也一样,这两个支系占据彝语南部方言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值得一提的是,现居住在红河州弥勒市、泸西县等地的阿哲支系,尽管彝语不属于南部方言区,但是其使用的彝文却为彝语南部方言古彝文。据历史记载,唐宋时期贵州彝族水西部落的阿哲人向滇南迁徙,一直保持其彝语至今,在明清时期,阿哲人放弃了贵州水西阿哲彝文,转而使用彝语南部方言区的尼苏纳苏彝文。明清时期,在建水的临安府曾举行过彝族毕摩彝文会考制度,宗教知识和彝文考试合格者颁发毕摩认证书和法器行头,临安府官府的彝族毕摩培训认证制度在彝语南部方言区彝语文传承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使得今日彝语南部方言区彝族虽然被现代不同的行政地域区划所分割,但是方言区内彝族的毕摩文化、古彝文使用、彝文古籍文献却保持着大多一致。当时临安府彝文规范行为主要是针对彝文宗教用语、古经书翻译整理而进行的,未对彝文的生活实用性进行规范推广,留下了一大遗憾。

临安府彝文规范之后的几百年里,直至现在,对彝语南部方言区古彝文再也没有进行过文字规范。而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彝语南部方言内的各地方言土语又发生了语言的变化。因此,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内的彝文,尽管同源和大同小异,但是各地实用较为混乱,由于彝族毕摩彝文水平参差不齐,错别字、通假字、异体字现象严重,且彝文主要用来抄写宗教经籍,而宗教经籍大多为诗体文形式,因此,彝语南部方言古彝文需要进行文字整理规范工作:一方面进行文字规范,另一方面增加白话文的使用功能。这项工作是当务之急,需要官方支持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

解放后,凉山彝族自治州对流传在本地的古彝文进行了文字规范和推广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绩。今天,中国范围内的彝文,普及、推广、使用最为成功的当属凉山彝族自治州。而其他省区的彝族,由于没有进行方言区内的古彝文文字整理规范工作,甚至有些地方,连彝文都面临失传了却还没开展任何保护、规范的工作,实乃一大悲哀。上个世纪80年代中,云南省也尝试过规范云南省的古彝文的活动,含盖云南彝语的各方言文,由于表意字很难超越方言使用,文字本身的规范思路不足加之缺乏官方强有力支持,所以,云南规范彝文已经失败了。云南各彝语方言区又进入了各自为政、互不理睬的情况,各地又恢复搞各地的传统彝文,如昆明市石林县就传承撒尼支系古彝文,丽江宁蒗就使用凉山规范彝文、峨山使用峨山当地的、石屏也使用石屏当地的。

从便利程度上说,立足于本地彝语方言基础上的彝文规范活动容易取得成功。事实上,毕摩古籍文献属于诗体文,可以说是彝文使用中的“文言文”,彝语南部方言区古彝文要在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使用,就如同“五四”时期的汉文一样,将其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因此,彝语南部方言区古彝文需要迎来一次整理规范工作。目前,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正在启动这项工作,并进行了许多前期工作。由于工程浩大,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完成,如果你愿意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49202898@qq.com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