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医彝药

彝药上千种秘方散民间楚雄彝药渴望后继有人

作者:http://qxnzyxyjh.blog.163.com/blog/static/12446007620097133842334
发布时间:2010-03-31 05:46


来源: 春城晚报 |   日期:2009-7-07 14:19   张雅棋 周明佳

彝药上千种 秘方散民间 楚雄彝药渴望后继有人 - 黔西南州彝学研究会 - 黔西南州彝学研究会

余惠祥手里这根不起眼的枯藤是彝药中的药材——六方藤

400多岁的彝药老书《齐苏书》静静地“躺”在楚雄彝族医药研究所成果资料展示室供人观摩,50多岁的研究所副所长余惠祥抚着装裱书页的镜框感叹彝药传承出现的断层——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族医药,众所周知的云南白药几乎成了彝药的形象大使,但其他上千种被实践证明有特殊功效的彝药,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不少彝药世家也渐渐退隐江湖。对此,楚雄彝族自治州业内人士深感困惑,他们渴望这样的断层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修复。

叹息 大量秘方散落民间

成书于明代嘉靖45年(公元1566年)的《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是16世纪以前彝族群众医药经验的总结。“古彝文记载着59个病种,231种彝族药物、226种单方、验方。”余惠祥说,有些方子现在还在用。

说起这几页极为珍贵的《齐苏书》,余惠祥感叹万千,他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当他们听说双柏县雨龙乡蚕豆田村委会一位杨姓的彝医收集着古书的手抄本后,工作人员苦苦寻觅老人,劝说其捐出这些珍贵的史料。几经恳求,老人才带着工作人员在后山的一个树洞中,揭开覆盖在上面的树叶等物后,把这部古书小心翼翼地交到了研究人员的手中。

如今,这些被抢救保护的古书陈列在我国第一个彝族药物标本库里。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楚雄先后收集整理彝医药手抄本古籍28种,一些学科学术带头人也出版了《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等书籍。“但仍有大量彝医药的经典成果以秘方、验方的形式散落在民间。”

挽救 上千标本被“救活”

时光飞逝中,一些古方彝药目前已濒临灭绝。

余惠祥说,为了挽救那些濒临灭绝的植物种类,当地通过项目带动,相应的中药材种苗种植示范基地已建成,诸如灯盏花、小青木香、迎春草等彝族药材的野生变家种驯化和种苗繁育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悉,通过业内几年来的努力,目前标本库里已收集到彝族药材标本1137种,蜡叶标本3125份,彝族药材样品526份。收集彝药制剂样品(含成药和医院制剂)43种等。这个坐落在楚雄州中医院内的我国首个彝族药物标本库吸引着省内外彝族同胞关注的目光。

遗憾 民族医药后继无人

当年献出《齐苏书》的老人如今已不在人世,“去年我托人找他的传人,但听说他的后辈中已没有人从事这块工作了。”余惠祥言语间充满惋惜,作为楚雄州经过认定的4位彝药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看到的不仅是州内彝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更为民族医药后继无人遗憾。

余惠祥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已有医学院开展对傣医的教学,这让他们看到了曙光。“毕竟学院教育才有利于传承。”余惠祥说,在楚雄,师傅带徒弟的路子已经走过不知多少年,但苦于没有少数民族职业医师考试标准,不少分散在民间的彝医要拿到执行医师资格几乎不可能。 不过,令余惠祥稍感欣慰的是,当地卫生部门已充分认识到民族医药传承的重要性,并有意在相关院校开办培养彝医的试点班,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彝药要做云南民族医药品牌

据了解,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一直把彝药产业当成继烟草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州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6家,中草药研究所和药检所各1家,药用植物提取加工企业及种植企业9家;全州种植中草药3万余亩,年产各类中药材近万吨。

为吸引更多的制药企业落户彝州,发展壮大民族医药,楚雄州还制定了优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相关部门安排了天然药业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解决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后,启动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及新药研究开发等补助。同时出台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方案,计划到2010年建成省内先进、规范种植的15万亩药材种植基地。

“我们要创造唯一,做成云南省民族医药的品牌。”州卫生局局长钟继红说,彝药的唯一性禁得住时代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越生态的药物才越能发展。但现在彝药产业缺少的还是政策扶持和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断层现象也引起更多人的警醒。她希望如果有关部门能像重视4大民族药那样,给予彝药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这种现状才能扭转。

请暂时为楚雄留一手

7月7日 多云

面对如此阵容的媒体,没有哪位领导不愿意多加宣传,不过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长杨红卫却有个另类要求:“暂时为楚雄留一手。”

这位彝族汉子侃侃而谈,从楚雄“黄金大三角”交通网络说到长田隧道,从彝族文化大观园建设说到彝族文字。说到精髓之处,杨州长真情流露。浩繁的彝州文化底蕴从他口中娓娓道出,一幅浩瀚历史长卷展现,一幅未来滇中特色大城市蓝图初步绘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州长一句有些不经意的注脚竟是:“资源丰而不富,区位优而无势。”州长很诚恳地解释,如果这些短板在厚积薄发中得以补足,那时媒体多加报道宣传楚雄才是时候,而现在还请留一手。

随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总编辑徐体义的到来,当天,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云南日报》传递到了各位参会领导手中。令他们最为感动的是,大型采访团LOGO的主色调黑、黄、红正是楚雄彝族最崇尚的色彩,是楚雄标志性的色彩,此次选择楚雄作为第一站,似乎也是巧合更是机缘。

受楚雄人的热情感染,徐体义热情洋溢地向各位参会领导推荐云南日报报业集团,11报4刊两个网站,此次大型采访活动一路所到之处,将形成合力,整合资源,通过红红火火的展示,反映云南各族人民这60年来发生的变化。

油墨飘香,这份及时的精神大餐被反复翻阅着。再左右看看采访团整齐的着装和采访设备,我们相对会心一笑。今天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一张报纸的信息,还有集团背后有力的支持。

记者 张雅棋 文 周明佳 摄

 

 

文章编辑:彭媛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