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医彝药

彝族医药学研究:尊重形成规律和特点(下)

作者:吴桂芳文章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4-10-11


编者按:上海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吴桂芳用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彝族医药学的发展作了研究, 认为民族医药的传承主要有祖传、师传、自学和学院教育等4种机制,84.5%的侗、苗、彝医药传承人不具备合法行医资格,而仍在少数民族社区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加强完善彝医药传承机制,使彝医药后继有人、科学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尊重彝族医药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准传统彝族医药闪光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进行重点研究,是彝族医药开发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本平台分两期发布,以供爱好者参考。

(接上期)

3 彝医诊治方法

3.1 诊断 与其他民族不同,有方位推算诊断等。方位推算法是彝族普遍用来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述。除了望、闻、问、切之外,还有观察指尖放水、以内关穴为切脉点、取象诊断等诊断手法。其病因病机的阐述也有独到之处,有风证、箭证、毒证、邪气毒气、蛊证、尔证、麻风证、虫证、色劳证、月带证、虚老证、干枯证、闭证、崩证、霍乱证、麻脚证、伤寒缩阴证、伤证、创证、藓证、传染病等。

3.2 治疗方法 有其独特而简单的原则,如汗、清、消、补、温、吐、下等及解毒、疏风活血、杀虫化虫、通经止带、箍疤托脓、生肌收口诸法。杨本雷等认为在治疗学上,彝医以祛外邪和调节脏腑平衡为总的治疗原则。彝族针刺早在东晋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就有记载,是一种针刺与放血结合的治疗法,其中放血疗法更具特色。部分穴位与中医有别或未见,如依米主各、伍勒波机等20个穴位在针灸学中无记载。针刺是彝族中最普遍、最常用的传统治法之一,分穴位针刺与部位针刺,刺针有石、瓦、铁、银等制品,并有禁日、禁时。另外,“吹治法”也是一特色,四川凉山一代沿用至今。

3.3用药特点 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彝医古籍,临床应用的彝药数量逐渐增多,据当时彝医古籍记载,已有400余种彝药,仅《明代彝医书》就收入彝药231种。这一时期,彝医广泛使用动物药,入药部位涉及皮、毛、骨、角、筋、血、脏器。彝医使用动物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药特色,张振勇等总结如下:

①以寒治寒: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这是一般法则。彝医有自己独特的用药经验,如治疗脾胃虚寒,不用鹿茸、牛肚等温补类药物,而用性苦寒之绵羊胆。这种以寒治寒的方法,既不同于中医《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的反佐法,又悖于“寒者热之”大法,由此也可见彝医动物药用药独特之一斑。

②肉积用肉治:彝医治肉食积滞,用砧板上的碎猪肉和挂了数年的陈腊肉、炒焦的碎米煨汤,再加鸡冠血,以酒为引内服,或以黄鼠狼肉腌吃治疗。这种肉积用肉治,是彝医有别于其它民族医常规用药的方法。

③疏肝理气:对于忧思恼怒、心志不遂所致之心胸烦闷等症,彝医以吃鹧鸪肉或煨服熊油,认为二者有破气通滞、散结消痞之功。

④以脏治脏:如用牛肚加贝母、蜂蜜炖吃治疗胃痛,认为牛肚能温胃暖中、补虚益气、缓急止痛:用山羊肝、绵羊肝、猪肝加蜂蜜共煎煮取汁服治疗肝病,认为有去黄补血、消肿止痛之功;用鱼头炖天麻治疗头昏、头晕等。

⑤寓医于食:据不完全统计,彝医食疗药物有200余味。其中动物性食疗药约有100余味,不仅用于久病体虚、形体消瘦、阳痿早泄,也用于急性支气管哮喘、疟疾等,如用虫草蒸蛋治疗肺结核之咳嗽、寐差、不思饮食;用团鱼、鸽子炖魔芋治疗产后病等。这些作用已为现代药理研究所证实。然而,尤应提及的是彝医食用动物药在计划生育上的运用,如在月子里用鸡肉或猪心肺炖棕芯、魔芋花吃1次以绝育,食飞貂或用鹿子胎儿合鸡屎藤煨服以堕胎、催产等。尽管其疗效需待进一步验证,但说明彝医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⑥外治:彝医外治有用药广泛、方法多样、适应症广等诸多特点,如内科用地老鼠肉煮汤泡洗全身治疗中风偏瘫及眩晕等;外伤科用飞貂或鹿角研粉撒于伤口止血;用猴脑骨烧灰煎汤搽洗全身治疗小儿惊风;烧麝线法治疗头痛、皮肤病等。

4 问题及展望

民族医药的传承主要有祖传、师传、自学和学院教育等4种机制。赵富伟等研究认为,影响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的主要因素有: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现代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习俗、语言文字以及传承机制等内部根源。研究发现,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民族医药传承机制可以从传统传承(祖传、师传为主的传承方式)向现代传承(以学院教育为主)转变。自学仅见于侗、苗、彝医药。据调查,84.5%的侗、苗、彝医药传承人不具备合法行医资格,而仍在少数民族社区从事医疗保健工作。故加强完善彝医药的传承机制,使彝医药后继有人、科学化是一项重要任务。

尊重彝族医药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准传统彝族医药的闪光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进行重点研究,是彝族医药开发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所在。在制剂生产方面,仅贵州省就有109家药厂生产彝药,品种约120个。彝医曲焕章研制的云南白药等都是彝族医药研究的优秀成果,如今又研制出了排毒养颜胶囊、养胃解毒胶囊、彝心康胶囊等21种彝族药新品种,使彝族医药开发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完)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