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6-15 10:51
2022年6月12日晚上七点,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少语专业)在学校博文楼A212教室举行了“考研经验分享与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作品展演会”。少语专业教师和学生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此次晚会。参加的老师有:少语专业负责人李金发老师、白居舟教授、龙倮贵教授,以及高文、平慧、李卓翰、董瑞、王琳等老师。由于出差不能到场的少语专业领衔人黄绍文教授在元阳县从网络直播上参加了晚会。此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考研经验分享、民族文化创意大赛作品展演。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是:冯鸿艳、李忠华、罗凤香、钱松。
图为活动教室一角
图为四位主持人:左起为冯鸿艳、李忠华、罗凤香、钱松
图为专业负责人李金发老师介绍专业发展情况
活动开始,专业负责人李金发老师向师生们介绍了少语专业的发展情况。他说应该从一个较高的角度来看待少语专业,本专业具有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政策,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云南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少语专业荣获了C级,即省级一流专业,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可喜可贺。今年少语专业已经七岁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
图为哈尼语方向教师代表白居舟教授发言
接着,哈尼语方向教师代表白居舟教授发言。他说,他参与和见证了少语专业的发展,看到同学们成人成才,无比开心。虽是外聘教师,但他的心永远和专业、同学们在一起,专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同学们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显著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希望再接再厉。
图为彝语方向教师代表龙倮贵教授发言
紧接着,著名彝学专家、彝语方向教师代表龙倮贵教授发言,他说,首先祝贺三位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以后在科研道路上有任何困难,他都会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少语专业的同学是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承上启下的一道桥梁,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毕业以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关注和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事业。
图为18少语的王龙玉明同学分享考研经验
第一个环节考研经验分享中,今年考上硕士研究生的三位同学上讲台进行了经验分享发言。首先发言的是王龙玉明同学,她来自红河州绿春县,在今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以高分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她介绍说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底子较弱,所以学好英语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她介绍了她自己的独到经验和技巧。
图为曹玉琳学姐分享考研经验
接着发言的是曹玉琳同学,她来自红河州金平县,经过不断努力,她考上了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她说,第一是要规划好时间,收集信息;第二是考研英语的准备要有章法,全面复习,提高效率。报考时认真研读党和国家的民族照顾政策。
图为18级学姐李么黑在分享她的考研经验
第三位上台发言的是李么黑同学,她来自红河州金平县,经过努力冲刺,她考上了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她鼓励大家,学习需要积累,积少成多;考研这条路固然是艰辛的,但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她对学弟学妹们说,永远不要觉得很晚,只要规划和控制好时间,一切都不晚。
第二个环节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作品展演。本学期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是人文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学术训练月的项目,由少语专业承办。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活动历时两个月,同学们踊跃参加,共收到29件参赛作品。经过六位评委老师的共同打分,评选出了名次。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下设民族歌舞、民间文学选讲、民族文化英语讲解三个类型,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进专业建设、增强实践教学,让同学们开拓视野,增强创意创新意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部分获奖的参赛作品,向现场师生进行了汇报展演。
图为20少语李泉明同学在弹唱歌曲MV作品《忧伤的母亲》
李泉明同学的彝语歌曲MV《忧伤的母亲》获得民族歌曲类一等奖。他的创新点是把原唱的凉山彝语翻译为绿春彝语,用尤克里里琴自弹自唱录音,并策划拍摄制作MV,体现了较好的语言翻译、乐器弹唱、节目策划、视频拍摄等能力。
图为20彝语方向的同学在跳《彝族乐作舞》施进辉领跳的《彝族乐作舞》,获得民族舞蹈类一等奖。乐作舞是滇南、滇中的彝语南部方言区内的红河(县)、石屏、弥勒、建水、屏边、个旧、元江、峨山、新平等地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至今在彝族村寨中广泛流传。在红河县的部分哈尼族群众中也有流传。据2004年出版的《彝族烟盒舞速写百图》一书介绍:“明清两代,滇南彝族妇女至思茅茶山为人采茶,又负至普洱,每唱躘踵(long zhong)调为嬉,其群舞蹈歌,又名跳躘踵。”乐作舞,作为明清茶马古道上彝族妇女茶工的舞蹈,展现出了肢体动作的优美。施进辉同学改编创作的彝族乐作舞,创新点是融入了绿春、石屏、元阳等地彝族的多个乐作舞动作,增强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图为20级少语(彝语方向)的张成同学在进行英语讲解《My major introduction》
张成同学的参赛作品《My major introduction》,通过学生的视角,介绍少语专业。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讲解流利,体现了较好的表达能力。
图为21级少语(哈尼语方向)的同学在跳《哈尼乐作舞》
红河县哈尼族的乐作舞,也是名声响亮,男女老少皆爱。哈尼乐作舞与彝族乐作舞,同源异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主创人唐会同学,作为来自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同学,积极研习乐作舞,并融入了西双版纳哈尼族的几个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创新,更加体现了少男少女的优美舞姿,增强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图为20级少语(彝语方向)的理蕾同学在讲解彝族史诗《勒俄特依》
理蕾同学的作品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讲解,获得了民族民间文学讲解类一等奖。她对史诗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并用较好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出了较好的阅读、分析和讲解能力。
图为20级少语(彝语方向)张圆同学在进行英语讲解《Shiping impression》
张圆同学的参赛作品《Shiping impression》,获得了民族文化英语讲解类一等奖。她熟悉家乡文化,自己撰写文稿,翻译成英语,并用英语讲解出来,体现了较好的策划、翻译和讲解能力。
图为21少语(哈尼语方向)的李元清同学在弹唱歌曲《哈尼歌曲双串烧》
李元清同学的《哈尼歌曲双串烧》弹唱MV作品,获得民族歌曲类二等奖。他的创新点是把哈尼族民间敬酒歌进行收集整理,自己编配和弦,自弹自唱录音,并策划拍摄制作MV,体现了较好的翻译、乐器弹唱、策划、拍摄等能力。
图为20少语(彝语方向)起文艳同学在进行英语讲解《Ancient town of Yi people》
起文艳同学的《Ancient town of Yi people》(《彝人古镇》),获得了民族文化英语讲解类二等奖。位于楚雄州的彝人古镇,是一个集中展示彝族文化的特色旅游仿古小镇,起文艳同学用英语,向我们展示了楚雄彝人古镇。
图为20少语(哈尼语方向)的龙来收和王建芬同学在合唱歌曲《哈尼民歌》
龙来收和王建芬同学在合唱歌曲《哈尼民歌》,创新点是把哈尼族民歌整理演出,并策划拍摄制作MV,体现了青春少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图为21少语(哈尼语方向)的钱松同学在进行英语讲解《Rice terrace culture of Hani people》
钱松同学的《Rice terrace culture of Hani people》(《红河哈尼梯田介绍》),获得了民族文化英语讲解类二等奖。红河哈尼梯田,是多民族聚居共享、和谐共生的一片热土。哈尼文化是梯田文化中的一朵艳丽多姿的花朵。梯田文化,体现了习总书记所说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精神。
图为20、21级彝语方向的同学在跳《彝族烟盒舞新编》
由李应昇同学主创的《彝族烟盒舞新编》,也获得了民族舞蹈类一等奖。该舞的创新点是把彝族传统的烟盒舞、四弦舞结合,改编凸显了男女舞姿的优美,增加了两位龙头阿哥斗舞争芳心的民间“吃火烟草”习俗,用舞蹈展现民俗,用民俗编排舞蹈,二者巧妙融合。
至此,红河学院少语专业“考研经验分享与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作品展演会”到此圆满结束,现场的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
图为师生合影
今晚,我们聆听了三位学姐的考研经验分享,欣赏了人文学院第二届学术训练月“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的汇报展演。少语专业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展现出的才艺、能力和风采,诠释出了大跨步发展的少语专业形象。目前少语专业正处于稳步发展之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巨大提升。新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同学们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和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作者简介:起文艳(彝名:阿伦叶凌),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人,现就读于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020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彝语方向)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