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6-28 12:40
2022年6月28日上午8: 30到11:30,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少语专业”)在学校文鼎楼213举行了《当代民族语言翻译的形式与方法及其标准与原则》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邀请了红河学院三级教授、《红河学院学报》业务副主编、著名彝学专家龙倮贵老师,给少语专业三个年级总共73名学生作当代民族语言翻译有关学术讲座,由少语专业民族学平慧博士主持。
图1 龙倮贵教授
图2 主持人平慧博士
首先,主持人平慧博士向在座学生简要介绍龙倮贵教授基本情况。主持人说:龙倮贵教授致力于彝学、哈尼学及人类文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10多项,并曾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翻译整理出版彝文古籍10多部,成果累累,部分学术成果曾荣获省州社科成果优秀奖,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龙倮贵教授学术讲座主要有翻译的定义及其意义、我国的翻译工作沿革、翻译的形式和方法、翻译的标准与准则、翻译注意的问题等五个方面。首先,龙倮贵教授对民族和中国民族、语言与中国民族语言概念作简明扼要的解读,以及对“翻译”一词进行详细阐释。同时对我国翻译沿革、西南民族语言翻译沿革作了简要阐述。
图3 学术讲座会场
其次,向在座的学生详细教授了当代红河哈尼语(文)、彝语(文)翻译现状及其取得的成就,同时客观分析当代红河哈尼语(文)、彝语(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今后哈尼语(文)、彝语(文)翻译中应遵循哪些原则、注意哪些方面,并如何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提出了的观点和见解。龙倮贵教授强调:不论汉语文翻译少数民族语文,或者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汉语文,首先要遵循和践行“信、达、雅”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原义,“达”文辞畅达,“雅”语言文采。并翻译出来的要民族词序、词法、语序、语法规律、思维定式、语言习惯和修辞手法。总之,本次龙倮贵教授学术讲座,准备充分,理论性强,并联系实际,认真讲授,主题集中,内容详实、丰富,并实例个案分析透彻,指出要害,很有实践性和指导性。
学术讲座接近尾声,与学生互动中,有问必答,并龙倮贵教授都一一圆满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如:
李忠华同学提问:“我们翻译工作中,如果遇到古语怎么办?”
龙教授答:“对古语首先标注国际音标,考察古语的来源与本义,再分析引申义及其内涵。”
李泉明同学提问:“外民族语言翻译成本民族语言时,能用古彝文翻译吗?”
龙教授答:“可以的,翻译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
图4 李忠华同学
图5 李泉明同学
钱松同学提问:“比如说我们现在科技中的火箭、芯片、地铁等词汇应该如何恰当翻译?”
龙教授答:“当下汉语文新词术语词,我们可以直接音译翻译,比如黄河、长江两个词,彝语当中黄和长读音相同,只能用音译方法来表示该词,包括电话,火箭,地铁等,诸如此类”
杨处然同学提问:“在民族诗歌翻译中,词词无法对译,该如何处理?”
龙教授答:“我们部分可以转述翻译表达,如“胸有成竹”可以翻译为“心中有把握””
罗凤香同学提问:“自己假期想去调研,需准备什么?”
龙教授答:“首先确定调研地点和对象,精心准备调研提纲和计划,要学会沟通,入乡随俗,谦虚请教,态度端正,如实记录,详细录。告别被调查者时,要答谢。如果有条件,支付被调查者的劳务费。”
图6 杨处然同学
图7 钱松同学
图8 罗凤香同学
最后,讲座主持人平慧老师向我们总结了本次的会议,我们应该学习龙倮贵教授身上的精神,了解翻译的标准,如何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平慧老师再次向龙倮贵老师致谢并宣布讲座结束。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文作者:理蕾,彝名黎黎阿楚,籍贯蒙自,现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020级少语专业彝语方向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