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习园地

红河学院少语专业长桥海畔仁厚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理蕾(黎黎阿楚)文章来源: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7-11 09:15


2022年7月8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简称“少语专业”)的教师黄绍文、李金发、高文三位老师带领少语专业2020、2021两个年级共53名同学,到蒙自市观澜街道仁厚村开展了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仁厚村位于风景优美的长桥海湖畔,是一个典型的蒙自坝区彝族村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少语专业夏季短学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地点是由高文老师负责联系的。

上午9点,同学们在学校音乐学院楼门口集中,统一乘车前往。坐在车里,同学们兴致高昂,击鼓而歌,车厢里歌声一阵又一阵。40分钟后,同学们抵达了仁厚村,村委会书记兼主任李斌带领部分村干部在村口迎接,李斌书记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

少语专业师生统一乘车

师生与村委会领导的合影

接着,同学们把行李物品放置到了理蕾同学家。理蕾同学,是来自仁厚村的一个女孩,现就读于红河学院少语专业彝语方向。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理蕾同学父母亲的大力支持,她家的庭院成为了落脚歇息处。

理蕾同学家的庭院

10点钟,同学们来到设置在村内的“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受到了普长寿及其爱人李惠琼女士的热烈欢迎。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是普长寿老师夫妻共同创办的,夫妻俩把自家的农村房屋改建成了传习馆,一楼是文化教习教室,二楼是民俗文化文物展览室。小小的传习馆,利用周末,组织村民进行彝语文、歌舞、服饰、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的传习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得到外界好评,常有来自昆明、文山州、玉溪市等地的群众来参观考察。普长寿、李惠琼两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传习馆的来历和发展过程,并现场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等多首双语歌曲。

普长寿、李惠琼两位老师在讲解

师生在传习馆门口合影

接着,在仁厚村民间艺人徐胜和叔叔的导游下,同学们参观了村容村貌、家屋美化、养殖经济、大棚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看到了特色农业发展和村民们的小康生活,徐胜和叔叔介绍说,二十年前的仁厚村,还有很多土坯房子,农业种植单一,收入有限,有不少的农户属于贫困户。现在,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观,民居建筑以气派的小洋楼为主,街巷铺设了下水排污管道,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盖起大棚走特色农业之路,养殖业兴盛,村民收入大增腰包鼓起。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长,开始有抢救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共同愿望。

黄绍文、李金发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考察村容村貌

然后,来到了仁厚村村头小山包上的祭祀场,徐胜和介绍说,由于附近修建高铁站和机场,仁厚村的祭祀场已经搬迁了三次。祭祀场以“龙树”为核心,按彝族远古神话传说和彝文古籍记载,龙树是远古祖先阿龙(又名支格阿龙、支格阿鲁)的化身,每年开春村民们都要举行“密嘎哈”祭祀仪式。黄绍文老师还现场教同学们民族村寨田野调查的技巧。

黄绍文、徐胜和两位老师在讲解祭祀文化

之后,师生们来到了仁厚村村委会,参观了解仁厚村的党建工作。在会议室,李斌书记向同学们介绍了仁厚村的党组织现状及建设发展情况,指出党员是村落建设发展中的顶梁柱,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他还介绍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仁厚村的远景发展目标。

村委会领导作基层党建工作介绍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中午,在理蕾家,同学们吃了美味的杂酱米线。

下午14点,按照实践活动任务安排,同学们在村里进行了参观、拍摄、采访。同学们采访村民,与老人们交谈,记录彝语基本词汇的发音,了解过去的村落历史、家庭经济收入、居民消费结构、小卖部经营、服饰刺绣、仁厚小学办学等多方面的情况,对村落文化作进一步的了解。

同学们在小卖部采访村民

同学和96岁的老寿星合影

下午16点,在高文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准备制作晚餐。摘菜择菜、洗碗洗菜、切菜剁肉、油煎翻炒、撒盐凉拌,在厨房劳动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厨艺能力,李忠华、李泉明、李阿发、白高发、李应昇、普忆、陆国鑫等男生,龙来收、李芬、唐会、李艳、罗毕花等女生,展现了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风采,共同扮演了临时大厨的角色,熟练的动手能力和高超的厨艺得到了老师们和围观村民们的赞扬。

 

在厨房忙碌的同学们

高文老师献厨艺

下午18点,晚餐准备就绪。同时,仁厚村村委会也赞助并配上了当地的特色菜“皮干生”、“红薯叶汤”等菜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已备够70余人的饭菜,荤素搭配,突出特色菜、生态菜风味,营养又美味。高文老师宣布晚餐正式开始,他说这两天正值红河州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也即将到来,让我们以茶代酒共同举杯,祝愿全州哈尼族同胞矻扎扎节快乐、彝族同胞火把节快乐!在进餐过程中,同学们向村委会领导、老师们敬酒唱敬酒歌,展示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和豪爽性格。

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美味佳肴

晚上19:30,少语专业赴仁厚村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晚会正式开始。文艺晚会,由红河学院少语专业、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蒙自市观澜街道仁厚村村委会共同举办。晚会由李金发老师策划并指导,总共有二十一个节目,由同学们和传习馆属下的文艺队共同演出,来自永宁村的彝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普东方老师、个旧大屯的杨建荣老师也参加了晚会,并登台与李泉明同学一起朗诵彝文古籍经典篇目《孝敬父母经》。在仁厚村的老年活动中心,近400名村民现场观看了演出,精彩的演出令现场音乐声声、歌舞相伴、笑语连连、掌声不断、激情涌动。

晚会主持人:左起为起文艳、李忠华、龙来收、白高发

彝文古籍经典《孝敬父母经》朗诵(表演者:普东方、杨建荣、李泉明)

晚会现场一角

晚会结束后合影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本夏季短学期中,少语专业设置了在校外开展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率队,组织教学班学生集体统一乘车前往,开展关于基层小康生活新貌、地方民族文化传习、乡村振兴发展三个方面的主题调查及实践活动,并送文化下乡,充分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和风采。

(本文作者:理蕾,彝名黎黎阿楚,籍贯蒙自,现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020级少语专业彝语方向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