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圭山谣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7-13 09:45
2022年7月8日晚上七点半,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简称少语专业)在蒙自市长桥海畔的仁厚村老年活动中心举行了社会实践文艺晚会。晚会由红河学院少语专业、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蒙自市观澜街道仁厚村村委会共同举办。来自红河学院的师生60余人,以及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文艺代表队和仁厚村村民近400人参加了此次晚会。晚会主持人为少语专业20级的起文艳、李忠华、龙来收,21级的白高发四位同学。晚会节目由同学们的节目和村民的共同组成,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简称传习馆)旗下的六支文艺队参加了表演。
本文艺晚会属于当天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部分。上午和下午师生们对仁厚村的村容村貌、农业生产、小康生活、环境保护、祭祀习俗、党建工作等进行了参观考察,晚上则与村民联欢举行此次文艺晚会。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是黄绍文、李金发、高文三位专业老师,少语专业2020、2021两个年级的同学参加。
晚会的四位学生主持人
晚会开始前,主办方代表进行了简短发言。黄绍文老师代表红河学院少语专业师生,感谢了传习馆和村委会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指出学生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校内校外结合,学生与村民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知识和能力。希望此类活动在将来能够继续开展。
红河学院少语专业教师代表黄绍文老师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是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馆长普长寿老师,他对当日的哈尼族苦扎扎节,以及即将到来的彝族火把节表示了祝贺和祝福。感谢红河学院少语专业的同学们给仁厚村带来了“文化大餐”,传习馆的大门随时欢迎广大师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双方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乡村文化振兴、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馆长普长寿老师发言
第三位发言的是仁厚村村委会主任兼书记李斌,他对红河学院少语专业师生来仁厚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仁厚村是蒙自坝区的典型彝族村寨,需要抢救保护和传承好彝族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搞好,小康生活更需要文化艺术滋润,感谢红河学院少语专业的同学们和传习馆的文艺队送文艺下乡,希望用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教育人、感染人、打动人。
仁厚村李斌书记发言
主办方代表发言完毕后,主持人宣传晚会正式开始。
晚会现场一角
第一个节目是彝文古籍经典《孝敬父母经》朗诵。由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少语专业学生李泉明、永宁村彝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普东方老师、个旧大屯彝族文化传承人杨建荣老师,三人共同朗诵。《孝敬父母经》是一部流传于红河地区的彝文经典古籍,内容讲述了亲情的宝贵、父母的伟大,提醒后人要重视亲情、感恩亲情、孝敬父母。
彝文古籍经典《孝敬父母经》朗诵
上图为彝文古籍经典《孝敬父母经》节选
第二个节目是由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少语专业学生施进辉同学领跳,20级彝语方向同学共同表演的《彝族乐作舞》。乐作舞是滇南地区的红河(县)、石屏、弥勒、建水、绿春、屏边、个旧等县市以及滇中元江、新平等县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据史料记载,乐作舞起源于茶马古道彝族采茶女工舞:“明清两代,滇南彝族妇女至思茅茶山为人采茶,又负至普洱,每唱躘踵(long zhong)调为嬉,其群舞蹈歌,又名跳躘踵。”彝族乐作舞,展现出了青年男女的矫健身姿以及优美动作。
施进辉领跳及20彝语方向同学共同表演的《彝族乐作舞》
第三个节目是由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舞蹈《太阳最红》,万物生长靠太阳,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犹如太阳一般。红色革命事业,需要继承红色基因。少数民族子女心向党,不忘初心跟党走。红色,也象征着喜庆、吉祥、欢乐。
文艺队带来的舞蹈《太阳最红》
第四个节目来自绿春县的李泉明同学弹唱彝语歌曲《忧伤的母亲》,母亲,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思念,牵动着无数在外游子的心弦;也是人们永恒的歌颂对象。一首《忧伤的母亲》传递出了无数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李泉明同学弹唱彝语歌曲《忧伤的母亲》
第五个节目由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少语专业学生理蕾、冯鸿艳两位同学带来的诗歌朗诵《时间的入口》,时间匆匆如流水,时光荏苒,只争朝夕。回首过去,总结今天,展望未来。翻开旧日的笔记,仿佛回到了那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中,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理蕾、冯鸿艳两位同学诗歌朗诵《时间的入口》
第六个节目由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舞蹈《欢聚一堂》,聚一份吉祥;聚一份祝福,聚一份兴旺,我们欢聚一堂,手捧美酒心花怒放,同歌友谊地久天长。
由文艺队带来的舞蹈《欢聚一堂》
第七个节目由少语专业哈尼语方向的同学带来《哈尼乐作舞》,乐作舞,也是红河县乐育乡一带的哈尼族群众喜爱的传统舞蹈。哈尼族乐作舞与彝族乐作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哈尼乐作舞,展示了哈尼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跳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20级和21级哈尼语方向的同学带来的舞蹈《哈尼乐作舞》
第八个节目由少语专业老师李金发老师带来的歌曲《阿普笃慕》弹唱。阿普笃慕,是一位出现在彝族史诗、神话、传说和彝文古籍中的历史人物,被西南彝族共同认为是远古彝族祖先。他是一位心地善良之人,在洪水泛滥中幸免于难,后来娶三妻生六子,六个儿子被称为“六祖”,六祖率领各自人马向云贵川各地迁徙发展,奠定了今天西南地区彝族的分布格局。
李金发老师带来的歌曲《阿普笃慕》弹唱
第九个节目由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伟大历史性变迁,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迈入了小康生活,打造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大好局面。
文艺队带来的舞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十个节目是李元清同学带来尤克里里弹唱《歌谣串烧》。青春本就是马不停蹄的相遇与错过。别离与相聚,喜悦与泪水,在青春乐谱上不断跳动着,演奏出我们青春的歌谣。
李元清同学带来尤克里里弹唱《歌谣串烧》
第十一个节目是少语专业哈尼语方向同学带来的集体舞蹈《哈尼阿悠悠》。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哈尼人民乐观豁达。《哈尼阿悠悠》,表达出了哈尼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体现出了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原始生态智慧。
哈尼方向同学带来的舞蹈《哈尼阿悠悠》
第十二个节目是21彝语方向同学给大家带来合唱《大小凉山》。彝族,长期居住在高山地带,彝族人民热爱大山、歌颂大山、想念大山。大山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对家乡始终怀有一份热忱。
少语专业21彝语方向的同学合唱带来《大小凉山》
第十三个节目是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舞蹈《我站在草原望北京》,北京,滇南彝语称为“那铁”。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近年来更是有一首神曲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只需听到它那动感的旋律就会不由自主地闻歌起舞,那就是《我站在草原望北京》。
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舞蹈《我站在草原望北京》
第十四个节目是少语专业钱松同学带来的吉他弹唱《弟弟的眼眸》。兄弟姐妹,一母所生,感情深厚。姐妹的出嫁,舍不得爹娘舍不得兄弟,一步三回头,一眸三滴泪。
钱松同学带来的吉他弹唱《弟弟的眼眸》
第十五个节目是李应昇同学主创编排的《彝族烟盒舞新编》。舞蹈融合了彝族传统的烟盒舞、四弦舞元素,既凸显了男女舞姿的优美,还增加了两位龙头阿哥斗舞争芳心的民间“吃火烟草”习俗。
少语专业学生带来的舞蹈《彝族烟盒舞新编》
第十六个节目由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劲舞《你是电你是光》。作为传习馆旗下文艺队中的年轻人,她们激情四射的舞蹈凸显了现代气息,反映了彝家儿女拥抱现代又不忘传统的精神。
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舞蹈《你是电你是光》
第十七个节目是《现代舞串烧》,分别由起文艳同学和龙来收同学表演。起文艳同学的现代舞,舞姿动人,风格独特,洋溢着青春气息。龙来收同学的曳步舞表演,动作娴熟,舞步炫酷,令人惊叹。两位女同学的精彩表演,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尖叫和掌声。
起文艳带来的舞蹈 《现代舞串烧》
龙来收带来的舞蹈 《曳步舞 》
第十八个节目是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花儿与少年》。二胡、四弦、笛子、鼓等多种乐器现场伴奏,在传习馆馆长普长寿老师的指挥下,文艺队用整齐高昂、悠扬美妙的歌声,唱出了仁厚村村民的精气神。
文艺队带来的合唱《花儿与少年》
第十九个节目由少语专业学生共同演出的哈尼族、彝族服饰T台走秀。同学们身上每一件服饰,都是优美的艺术品,一个个向我们走来,一件件向我们展示。
少语专业学生共同演出的哈尼族、彝族服饰T台走秀
第二十个节目由20哈尼语方向的同学带来歌曲《如果有来生》。李忠华同学弹奏尤克里里,李阿发同学击鼓,同学们激情高昂美妙的歌声获得了阵阵掌声。
少语专业20哈尼语方向的同学带来歌曲《如果有来生》
第二十一个也是压轴的节目,是由传习馆文艺队带来的知名的蒙自坝区彝族花灯舞《霸王鞭》。蒙自彝族花灯融歌、舞、剧于一体,在数代乡土文化传承人的播撒和锤炼下,一枝独秀,以彝汉文化融合的独特表演风格著称,历百余年而不衰。
文艺队带来的花灯舞《霸王鞭》
至此,红河学院少语专业社会实践文艺晚会圆满结束。晚会节目丰富、精彩纷呈、高潮不断,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和赞扬。展示了少语专业同学的才艺,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现了同学们送文化下乡、慰问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能力;体现了红河学院少语专业迅速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晚会结束合影
本文作者:毕龙翔,彝名:井木纳家,石林县圭山镇革宜村人,现为红河学院2020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