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3-17 02:33
2023年3月11日晚,为探索实践教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学院少语专业彝语方向教师李金发老师邀请了元阳县毕摩白正开、白正荣进校进行了座谈交流。少语专业彝语方向的部分同学参与了此次交流。
(前排左起分别为:白正开毕摩、白正荣毕摩、李金发老师,后排为少语专业彝语方向的同学)
交流伊始,李金发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两位毕摩,并表示热烈欢迎,欢迎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校来交流。在热烈的气氛中,交流会持续了两个小时,以下是笔者参加交流会所了解到的一些信息,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上图中左为白正开毕摩,右为白正荣毕摩
人物一:白正开毕摩 白正开毕摩,元阳县沙拉托乡坡头村人,文化程度为初中,有两儿一女,三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他家是当地世袭毕摩,他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专职从事毕摩,至今已40来年,一路见证了彝族山寨的巨大变迁和社会进步。目前,他有两个徒弟,靠毕摩职业,收入能维持他的基本生活费用。他家的祖传彝文经籍,曾达上百本,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幸遭焚毁,只有少量保留了下来,目前他保存的彝文经籍有三十余本。 | 人物二:白正荣毕摩 白正荣毕摩,现年68岁,未受过学校教育,有一儿三女,四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他除了从事毕摩外,还做棕麻生意,他努力地平衡着毕摩职业和生意。他和白正开毕摩是同门师兄弟关系。目前,他个人收藏有经书10余本,没有徒弟。 |
毕摩,是彝族传统社会中的乡土知识分子,懂彝文,保管着彝文经籍,通晓彝族礼俗和道德,并负责主持乡土民俗活动及祭祀仪式。毕摩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毕摩也是非遗传承人。
交流中,两位毕摩介绍,彼此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在小时候,一同相约拜师学习。学习过程中,还要干农活,只有夜晚才有空学习。那时条件艰苦,需举火把、打手电去邻村老毕摩师傅家学习,挑灯夜读。过程中,先学习彝文,然后再学习背诵各种仪式的经籍,而后跟着师傅在各种红白喜事节庆活动中参与学习。如此学习了3年,经师傅考核后,认为他俩可以出师独立主持祭仪了。
两位毕摩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和蔼健谈。白正开毕摩,会弹四弦,会吹唢呐、笛子,会弹奏口弦,还会唱山歌调子。据了解,多数毕摩都是多才多艺的。在自媒体流行的今天,两位毕摩也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走到哪里就拍摄到哪里,他们的自媒体,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习俗场景、仪式介绍、村寨风光、新奇发现、诵经、唱山歌、讲故事等各种题材的小视频,个人账号粉丝较多,人气颇高。两位老毕摩的自媒体运用及创作的能力,实在让我们这些所谓的大学生汗颜。
作为毕摩,要供奉祖师爷,要讲信用,珍惜家族祖传声誉,不能说人闲话,不能做坏事,身心始终要保持健康洁净。主持仪式前要沐浴更衣;饮食方面不吃来历不明的肉,也不能吃狗肉。不吃狗肉的原因是,神话传说中狗从天神那里为人类讨来了稻谷,狗是人类的朋友,吃狗肉被认为是亵渎天地神灵,因此,做毕摩是不吃狗肉的。
据介绍,目前元阳县有300位左右的彝族毕摩,但多数年事已高,部分老毕摩没有徒弟,年轻毕摩较少,毕摩文化传承面临濒危。两位毕摩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多部彝文古籍,介绍了其内容,并选取了几篇现场诵读。
白正开毕摩还曾参加过2019年彝学研究网举办的“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他录制了彝语故事《三魂与秋千传说》投稿参赛,并获了奖。
两位毕摩说,这是第一次进来红河学院校园,学校很漂亮,能在这样优美安静的地方读书,同学们很有福气。现在党的政策好,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形势一片大好,同学们要珍惜时光,努力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优秀人才。
交流会最后,李老师再次感谢了两位毕摩,并向两人各赠送了一个小铜铃。两位毕摩表示,欢迎老师同学们有空时来元阳县彝寨开展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至此,本次民间非遗传承人进校交流会圆满结束。
上图是两位毕摩随身携带的彝文经书包,包上面印制的彝文是“彝族毕摩”
上图为交流会现场
上图为两位毕摩展示彝文经籍
上图为白正开毕摩2019年参加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的视频截图
上图为白正开毕摩给同学们书写的彝文寄语,黄色汉字为笔者的翻译。
(本文作者李泉明,彝名黎黎春明,现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少语专业20级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