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阿细先基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4-30 09:46
2023年4月22日上午九点,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简称“少语专业”)彝语方向东南部方言的同学们在学校博文楼A206教室举行了第二期彝语沙龙。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是20级罗毕花同学,共有7位同学参加。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古彝文比较,内容包括古彝文造字法介绍、各地古彝文比较、彝文学习心得分享三个环节。少语专业的彝语沙龙,属于专业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旨在促进自主学习,提升双语应用能力。
(罗毕花同学在主持)
(沙龙会场)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环节:古彝文造字法介绍。主持人罗毕花同学精心准备了讲义,从汉字“六书”理论讲起,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位等造字方法来比较分析古彝文,她分析介绍说古彝文中的“水”“角”“牛”“眼”“脸”等字属于象形字;“日”“上”“下”属于指事;“孵”“放”等属于会意字,“漏”“珍珠”“酒”等具有一定的形声字特点。
(罗毕花同学使用的讲义样稿)
第二个环节是对各地古彝文的比较分析。罗毕花同学从贵州、路南(即石林)、楚雄、滇南、四川五个方言区的古彝文为例进行了文字比较,主要从字形、结构、读音、词义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其异同及演化。
(上两图是对五地区古彝文的对比分析)
(同学们在书写彝文和国际音标)
第三个环节是彝文学习心得分享。20级的毕龙翔同学说沙龙课外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让同学们再讲解一遍,人人学当小老师,高年级的讲解给低年级的同学,一方面强化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了同学们的双语讲解以及讲课能力。20级的虎晓琴同学说,通过不同古彝文的比较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彝文的造字规律,开拓学习视野,提升文字掌握能力。21级的毕卉琴同学说,在以前的学习中,对彝文的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法,理解不透彻,今天听了罗毕花学姐的讲解,有些知识点才恍然大悟。21级的普晓灵和李毅同学表示,有时上台讲解会怯场,但看到学姐在台上充满自信、落落大方的讲解,既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很受鼓舞。22级的潘俊杰同学表示,自己来自弥勒市阿细人村寨,通过学习交流,发现了彝语撒尼话和阿细话的共同之处,增长了知识。
(学习心得分享:毕龙翔、虎晓琴、潘俊杰)
(学习心得分享:李毅、毕卉琴、普晓灵)
最后,主持人罗毕花同学对本期沙龙进行了总结。她说,随着社会的变迁,彝语文正处于濒危,需要传承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定要立德立志,爱党爱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好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期待彝语东南部方言的下期沙龙更精彩。
至此,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自己组织的少语专业第二次彝语东南部方言沙龙交流会圆满结束。
(同学们合影留念)
【本文作者:毕龙翔(彝名:井木纳家),现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级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