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自源彝文和古老文献诉说着祖先灿烂辉煌的昨天

作者:高文
发布时间:2010-11-25投稿人:高文


自源性的彝文和古老的文献告诉了我们祖先灿烂辉煌的昨天

 

 

本月19号下午参加规范彝文30周年庆典活动的代表,在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北区食堂用过午饭后,代表们按照组委会的安排参观了,西南民族大学彝学文献中心和藏学文中心。代表们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在脚套过环保袋子后依次走进彝学文献中心,他们被气势宏大、做工精美、格调高雅的彝族传统建筑模式而折服,从天花板到地毯,从柜子到经筒,每一样器物都折射出彝族文化的古老与厚重。橱窗里展出古老的毕摩经书,大家都在此按下相机的快门,留住这经典的瞬间,从经书里看到我们民族的昨夜今天,看到一个自强奋进的民族的身影。专家学者、官员企业家、学生围着展出的经书,他们中一批年逢花甲又眷顾传统文化的学者,正在向一批批彝学新人介绍。大家都感叹抢救的及时留下这么一些宝贝,同时也在叹息那些遗失了的经卷,那些流失在异国他乡的彝文经卷。看着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贝,大家都在称赞西南民族大学在保护彝文经书所做的杰出贡献。

 听一些代表讲:“原来说彝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曾经对此话还怀疑过,今天一看名不虚传。”彝学文献中心的参观增强了四省区彝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大家也在议论如何的收藏流失在民间的经典,如何保护这些宝贝。文献中心工作人员曲比阿果老师专业地为大家讲解展出的经卷。她娴熟、专业、稳重的素质获得大家的一致称赞。她邀请彝学专家师友福教授鉴定了几部经书的内容和经书产生的年代,师教授的研究水平果然让大家大饱眼福,在没有打开经卷的时候,单从经书包装的风格,书写采用的纸张他就大体判断了,经卷的内容和产地。打开看果然相差无几,他对文献的用墨取材,书写方格有较深的研究。据悉彝文文献中心将选送一批经书到北京参展。参观彝学文献中心完成后大家稍作休息,在阿果老师的建议下参观完了藏族文献中心,大家参观了辉煌,宏大的藏族中心之后,还是回到了彝族文献中心,在此看着自己民族的经卷许久不愿离去。阿果老师说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经卷收集起来,经过技术上的处理,把他们更好的储藏起来,此外要组织专家团队着手整理翻译。然后将对彝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放,作为民族学专业的教学支撑。曲比阿果老师介绍“彝学文献中心”目前中心拥有川、滇、黔、桂四省区民间文献3100册,彝文电子图书348册、电子音像制品150多种,彝文出版物3000多册。藏书内容全,包括彝文古籍原件、古籍插图与民间绘画、电子数据库、复印件、手抄本等。其中有许多为珍本、孤本、善本。如《买查吾查全书》、《劝善经》、《历算书》、《吉禄柞苏》、《占算经》、《占期书》等。目前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约有十几万卷,收藏整理的约四千多卷,出版发行的一百多卷。该中心将按计划分步骤完成彝文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2005年来,西南民族大学开始着手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收集涵盖彝族宗教、历史、天文、地理等内容的彝族古籍文献,现在西南民族大学彝文文献中心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彝文文献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彝文文献中心。

彝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彝族的先民用彝文著书立说,形成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众多的文献资料。彝文文献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广博宏富的著述内容,集中体现了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为彝学殿堂中的一座知识宝库,它凝聚了彝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既是前人为人类社会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知识财富;彝文文献作为投影彝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客观地反映各种文化现象,是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彝文文献作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物,积淀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文献典籍,未能形成特点鲜明的学科专著。而是把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世俗、工艺技术、哲学思想、医学病理、占卜预测等融为一炉,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为一体,故以往的研究者善称彝文文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彝文文献是彝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考察古代社会和彝族古代典章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它在整个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亟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回顾彝族文献的整理历经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于1873年至1930年。1873年外国神甫从云南彝文手抄经典拉开了学术界搜集和收藏彝文古籍的序幕。其后外国传教士和有关学者不断从彝区搜集彝文经典邮寄和携带回国进行研究和介绍,并把经书原件收藏干有关图书馆。  

第二阶段是1930年至1949年。1928年至1930年间,杨成志先生赴滇调查民族情况时从云南和四川搜集了70卷彝文典籍,对《十二生肖经》、《太上清净经》作了解释。1931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以地质学家特有的气质发掘彝文古籍,从云、贵、川三省搜集了十一种彝文古书集成了他主编并由贵州大方县彝族罗文笔先生注音、汉译的《爨文丛刻》,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合壁`巨著。其后中央研究院四川生物考查队亦曾收集过彝文经典。四十年代马学良先生深入彝区研习古彝文,对彝族社会历史、宗教礼俗、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发表了《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和《作斋供牲经译注》。

第三个阶段,由1950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当年一些来京开会、参观的彝族代表把彝文古书作为珍贵礼物敬献给毛主席,事后转藏于有关单位。第四民族语文工作队也曾搜集了一批彝文古书。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搜集和翻译了《西南彝志》、《奴仆工匠记》、《阿者乌撒兵马记》、《笃慕史记》等一批彝族历史文献。  

第四阶段,从1979年到现在。国家民委发出了关于抢救彝族历史文献的(79)341号文件,要求“不管是中央或地方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都应根据自己的人力和藏书条件,把整理和研究彝族历史文献的工作列入本单位的科研规划,并迅速付诸实施”。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各地都建立了一些整理研究彝文古籍的机构或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班子,并有专业人员从事彝文古籍的收藏整理工作。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彝文古书存放到各级古籍整理部门。如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在短短的几年内收集到672册。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发挥五十年代就有整理经验的优势,恢复原来的机构,充实和扩大队伍,先后搜集到10多种彝文古书约1000余卷,2500多册,此外还查清了民间藏书约1900多册。凉山州搜集到彝文古书388种总之,在这一阶段里,大规模地把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书集中到有关古籍整理部门,为系统全面地整理研究彝文古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彝文文献按地区分类

 彝文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特点。由于彝族先民不断地迁徙和发展,形成与其他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局面,从而产生了方言的差异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等情况,这就导致了各地彝文文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异。1凉山文献,即北部方言区的文献,主要流于四川境内的大部分彝区和云南境内的中甸、宁蒗、华坪、永善、大关等地彝区。其文献特点是:书面字形多保持圆体,笔画粗壮匀称,很少有笔锋,用字通假代用现象突出,表音趋向明显,纸书装帧多数为“幼竹线订卷轴装”,内容虽有“毕摩文献”与“民众文献”之分,但毕摩文献占绝大部分,受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较小。2滇南文献,滇南文献,即南部方言区的文献。主要流传于红河、思茅,玉溪、楚雄等地彝区。其文献特点:用字通假代用字的比重增大,笔画简化趋向明显;零散的宗教书籍逐步形成体系化的经典,如《公书》、《母书》和《武查姆》等都是大部头经典,类似于丛书合订本。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专著种类和数量较多,近年在滇南各地发现若干部《医药书》,《唐王游地府》等类的神话故事书流传极为普遍。近年红河州发现一部彝文《太阳历》受到彝学界和天文学界的极大关注。3滇中文献,滇中文献,即昆明东南西北四郊以及呈贡、晋宁、安宁、富民等地流传的文献。其间各支系的文献略有差异,其中撒弥文献字书流畅,艺术性很强,文献内容受汉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极大,如《太上清净消灾经》渗透不少道教的内容,又如经典中列为供奉对象的四十六位神灵“先天道祖元阳上帝”,“景消保运妙化天尊”、“南斗六司延寿星君”、“太岁城隍掌令尊神”……等无疑是译自汉语神名(详见杨成志《云南罗倮族的巫师及其经典》载《地学杂志》民国二十三年第一期)。夷教文献用字严谨,书写工整、插画艺术很高,根据《昆明西乡彝文单字集注》所列的206部经典名称,可知其文献内容之宏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文献在结尾处用汉文署名和注明抄书年代,为后人考证文献的著述年代提供了方便。4滇东文献,滇东文献,即流传于东川、曲靖、昭通等地彝区的文献。其文献分别与邻近地区文献交融的现象十分明显,如麻部文献与乌撒文献较为接近,又罗平文献与水东文献相近,东川文献与禄劝、武定的文献基本相同。该区文献晶类和数量都比较多,如镇雄县就搜集到300多部彝文古籍。据传会泽县曾经发现有人收藏彝文竹简。罗平县有一部《玄通大书》字数多达14万余字。5滇东南文献,滇东南文献,即东南部方言区的文献。其中有撒尼文献和阿哲文献之分。撒尼文献主要流传于路南,阿哲文献主要流传于弥勒。以撒尼文献中的字形而论,原始的圆体字形多变异为棱形或三角形。除宗教经典之外,有些文学作品如叙事长诗《阿诗玛》等。6滇东北文献,滇东北文献,即黑彝土语区的文献。主要流传于云南的武定、禄劝,寻甸和四川的会理等地彝区。其文献书写工整,木刻本和石刻碑铭较多,目前发现的木刻本有《劝善经》、《彝文字书》、《清净消灾经》等。据初步调查禄劝、武定两县境内发现大量石刻碑记,仅在武定县境己梯村就发现200余块彝文碑。系统的宗教经典有《作祭经丛书》和《作斋经丛书》等。有一大批兵战、教育、伦理道德、传记,史诗等学科分明的专著。7水西文献,水西文献,即流传于毕节、大方、水城、六枝、织金等地彝区的文献。其文献特点是:文字书写流畅,有明显的笔锋,用字表意性强,前人对本地区文献作过系统整理编辑,如《西南彝志》就汇集了许多谱牒和传记而成的较为系统的历史著作。文献内容中有外来宗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迹象,如《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部分章节似类杂着道教的成分。总的说来文献种类繁多,诗歌、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也不少。8 水东文献,水东文献,即流传于贵州普安、兴义、盘县等地彝区的文献。该地区的文献数量较多,其中宗教经典比重很大,由于缺乏了解,未能揭示其特点。9 乌撒文献,乌撒文献主要流传于贵州威宁、赫章等县彝区,其特点与水西文献大同小异。文献数量较多,内容亦丰富,但多数为单行本,系统编辑成巨著者为之少见。 10广西文献,广西文献,即流传于隆林、那坡等县彝区的文献与水东文献相近,由于对该地区的文献情况了解甚少,很难概括其特点。


按照彝文文献内容朱崇先老师把它分为十二大类

(一)宗教类
  宗教经典是彝文古籍中数量最多,体系最庞大的一类,根据此类经典的实际情况,可作多层次的复分,现初步复分为如下几类。
 1  作斋经类
作斋经类包括用于彝族祭祖大典“奈姆”(作斋)的各种仪式中的一切经书,如:《作斋经》、《迎旧祖灵筒经》、《作斋供牲经》、《封闭宗祠崖洞》、《承宗后嗣经》、《请格努神》、《作斋祝酒》、《作斋剥猪膀》……等。
2 丧葬殡仪类
丧葬殡仪类包括,在祭奠亡灵及其整个殡仪葬礼之中念诵的各种经书,如:《作祭经》、《祭太白星神》、《哭灵经》、《劝哭经》、《献水经》、《献药经》、《联祖灵牌经》……等。
3 祭祀祀神类
祭祖祀神类包括祭祀祖先、天地、山水禇神灵时所念诵的各种经书,如:《献祖神经》、《献祖供牲经》、《祭天颂祖经》、《祭水神(祭龙)》、《祭森林神(祭龙)》……等等。
4 消灾拔除类
消灾祓除类包括各种百解类经书,如:《孕妇遇死解冤》、《解咒冤》、《百解经》、《解夜梦不祥》、《除患经》、《解脱灾祸经》、《解口舌冤邪经》、《化解灾星经》、《解田地冤邪经》……等等。
5 驱魔送鬼类
驱魔送鬼类包括使用于驱除妖魔鬼怪、扫送精灵等巫术活动中念诵的活动,如:《送回声鬼经》、《驱鬼经》、《断魔绳经》、《驱鬼驱猴病经》……等等。
6  咒术类
咒术类包括诅咒、盟誓、退咒、反咒等方面的经书。如:《诅咒仇人经》、《捞油锅判案经》、《平坝抬鹿咒》、《反咒经》、《退咒经》、《解咒经》……等等。
7 指路经类
指路经类包括各宗支的指路经和开路经,如:《指路经(武禄)》、《开路经(武禄)》、《为死者指路(四川)》、《指路经(滇南)》、《阴路指明(黔)》、《开阴门经(路南)》……等等。
8 招魂经类
招魂经类包括在招魂仪式上或其它各种仪式上念诵的招魂经、送魂经。如:《招逝者灵魂经》、《招魂经》、《赎魂经》、《唤魂经》、《留灵牌招魂经》……等等。
9 祈祷祝福类
此类包括祈求、祷祝、许愿、还愿等经书,如:《播福经》、《换福禄神经》、《安福禄神经》、《祝福经》、《祈后代兴旺经》、《祈耕牧丰盛经》、《祷祝年时吉利》、《庆祝丰收经》……等等。
10 占卜类
此类书包括各种形式的占卜和问课、算命等经典。如:《排鸡卦经》、《祈鸡卦显像经》、《猪膀看卦经》、《占病经》、《占吉凶书》、《占母鸡啼凶书》、《推算鬼怪作祟经》、《释邪兆出现经》……等等。
11 宗教仪式神座图录(又称插神枝图)。有如:《神坛插枝全图》、《神座名称》、《作斋神座经》、《插神座书》、《作斋神座图》、《插神枝》……等等。
(二)历史类
1 历史专著:《西南彝志》、《六祖始》、《斗勒氏族史》、《凤氏姻亲关系史》、《慕柯尼努史》、《古侯曲涅史》、《拉普地俄史》、《川、黔彝族历史》……等等。
2 谱牒世系:《毕摩叙谱经》、《毕摩世系》、《阿教氏族谱系》、《普德氏族谱系》、《乍氏源流》、《强宗氏族谱》……等等。
3 传记类:《且宝陪铃记》、《土司属区记》、《普曲荷格传》、《直括龙英传》、《直格阿龙传》、《斗勒氏租赋记》……等等。
(三)天文律历类:《观测无日缺月日》、《观夜空星月经》、《观二十八星宿》、《推算时令书》、《观测播种时间》、《观测阴晴天象》、《观测气象》……等等。
(四)军事战争类:《兵马战书》、《兵战书》、《阿者乌撒兵马记》……等等。
(五)文学艺术类:《赛花调》、《讲故事》、《古代传唱调》、《民歌集》、《山歌》、《故事书》、《妈妈女儿》、《婚嫁歌》、《创世史诗》、《阿诗玛》……等等。
(六)医药病理类:《病情诊断》、《医药书》、《测病书》、《采药书》、《驱麻风病》、《二十八穴位针刺疗法》……等等。
(七)地理类:《地理》、《六祖分布概论》、《彝汉城池志》、《水西地理城池考》、《地理书》……等等。
(八)伦理道德教育类:《彝汉教典》、《教育经典》、《淑女贞洁》、《教人之书》、《做人经》……等等。
(九)农牧生产类:《五谷经》、《稼樯经》、《测播种日》、《星占播种日》、《牲畜史》、《羊子经》……等等。
(十)工艺技术类:《银匠工艺》、《冶铜织帛术》、《裁剪书》原译《点图案书》……等等。
(十一)哲学类:《辩论书》、《说文》、《宇宙人文论》、《答辩经》……等等。
(十二)译著类:《劝善经》、《追鱼》、《唐王》、《马华》……等等。
(十三)字书类(字典或字汇)
各地彝文经师,根据当地文献用字情况,将不同的单字摘录并汇集成册,编排方法因地因人而异、字数多少不等。近年各地都发现这类字书。如:元进发现一部有6000多个常用单字的字书。弥勒发现一部筄为《杂字本》(括纳5000多字)的字书。

彝族文献收藏在哪里? 

(-)北京地区彝文古书收藏单位与个人及其收藏册数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551册

民族文化官文物宇   57册

中央民族大学文物室   64册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若干册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杨成志、中国社科院民研所武自立、陈士林、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均有收藏,数字不详。

(二)云南省彝文古书收藏单位与个人及其收藏册数

云南省博物馆 不详

云南省古籍整理办公室 不详

云南民族大学 不详

昆明市官渡区安拉文化站 约20册

路南县金国库 16册

路南县李正兴 8册

路南县毕永清 12册

路南县赵信   20册

禄劝县古籍整理办公室 399册

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 672册

武定县民委 约30本

罗平省中山区戈丫村毛荣昌等 9本

元阳县杨文经 22本  

石届县龙武区大练庄李才旺等 13本

石屏县哨冲区罗家训 4本

建水县马兴才 15本

峨山县 27本

新平县政协方锦明 6本

绿春县牛扎区土摹村李长山等 12本

江城县彝文翻译组 26本

墨江县孟弄区坤康村黄连昌 20本

红河州群众艺术馆、红河州文化研究室、大理州图书馆等均有收藏,数字不详。

(三)贵州省彝文古书收藏单位与个人及其收藏册数

贵州省博物馆 不详

贵州民族学院 不详

毕节地区翻译组 2500册

威宁县唐文康 140本

威宁县彝文翻译室 不详

水城特区舍夏区彝文学校唐开贤 66本

盘县特区民委   2867本

(四)四川省彝文古书收藏单位与个人及其收藏册数

西南民族大学 3100册
凉山奴隶制博物馆   不详

凉山翻译局   不详

越西县中所区端捻大队沙玛作古 4本

越西县语委 5本

布拖县语委 13本

喜德县语委 8本

会理县语委 31本

马边县语委 21本

马边县公安局 20本

(五)广州中山大学天津南开大学 50册

  天津南开大学 不详

(六)国外彝文古书收藏单位及其收藏册数

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校   30册

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   4册

法国巴黎天主教外国教会   20册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17册

法国巴黎民族志傅物馆   2册

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8册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