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楚雄紫溪彝村二十载两搬迁 为啥越搬越好?

作者:虎遵会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11-16 11:03


 

蓝天白云下的彝族民居。人民网 虎遵会 摄


整洁的村容和浓郁的彝族文化。人民网 虎遵会 摄

 


紫溪彝村一组一角。人民网 虎遵会 摄


紫溪彝村二组一角。人民网 虎遵会 摄


紫溪镇箐上村民委员会。人民网 虎遵会 摄


错落有致的紫溪彝村民居。人民网 虎遵会 摄

 

人民网楚雄1113日电 (虎遵会)“紫溪彝村变化大,村容村貌换新颜,产业发展促增收,村民生活更红火……”这是云南省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村民自编传唱的一首歌曲,它反映出了紫溪彝村在党的惠民政策引领下,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环境设施一流、发展势头强劲、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

近日,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民族团结的实践·网络媒体行(云南)”采访团来到紫溪彝村,探访该村二十年来山乡巨变彝乡之美背后的故事。

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二十年两搬迁

1994年,为支持西静河水库建设,楚雄市吕合镇老西静河村全村80余户人家300余人,依依不舍举家搬迁至紫溪彝村。“刚搬来时村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多村民都住在破旧的房屋里,加上土地面积少,村民增收难,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紫溪镇党委书记杨俊说,2014年,广大铁路复线(广通—大理)建设穿村而过,为支持铁路建设,紫溪彝村一组50户人家又一次面临全体搬迁。

“原本从西静河村搬出来时就有很多想法,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要搬迁,心里真的十分抵触。” 紫溪彝村一组村民杨应成说,但为了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他们舍小家为国家,又一次搬迁,在短短20年内就搬了两次家。

二十载两搬迁 越搬越好

楚雄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杨静介绍,1994年,西静河村80余户人家300余人整体搬迁至紫溪彝村后,面临着土地资源少、收入低和如何融入当地汉民族生活等一系列问题。

“在紫溪彝村的两次搬迁过程中,均需占用宋村(当地一个汉族村寨)大量山林土地。”杨静说,多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多次沟通协调下,已经妥善处理好了彝族村与周边汉族村之间的关系,使宋村从原来的排斥和不理解转变为积极支持,也正是由此,才使得各项工程建设顺利有序推进。

村民张志华介绍说,刚搬来紫溪彝村时什么都没有,还每天起早摸黑往返几十公里回老家种地,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不但建起了两层的新房,还办起了农家乐。

“现在平均每天都有几十名游客来吃饭,生意还算红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火把节期间,我家宰了15只羊都不够。” 张志华笑着说,2013年因建房子时欠下的20多万元现在也基本还清了。

据了解,西静河村的80余户人家搬迁至紫溪彝村后,当地党委政府便根据各家各户实际情况,结合彝族文化,为村民生存发展出谋划策,并积极动员和支持他们自主创业,同时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杨应成介绍说,现在他们与宋村关系十分融洽,不管是哪个村有需求,都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和帮助。交往二十多年来,关系融洽了,经济发展势头也好了。

“我也没有算过开农家乐一年能挣多少钱,但去年建房子时欠银行的3万多元今年已经还清了,还买了一辆小汽车。”杨应成笑着说,虽然二十年内就搬了两次家,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家是一次比一次搬的好,生活也一次比一次过得红火!

围绕“民族”积极开展示范建设

杨静介绍说,二十多年来,紫溪彝村在省、州、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协调帮助下,当地党委政府整合了美丽乡村、移民新村、特色村庄等25个项目,打造了紫溪彝村的民族特色村庄建设示范、民族文化旅游示范、民族地区产业培植等多个示范。

“目前州内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区,也都以紫溪彝村为示范点,结合当地民族文化,不断铺开实施。”杨静说,这对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目前,紫溪彝村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真正实现了“腰杆挺起来、腰包鼓起来、笑容露出来”。2014年,紫溪彝村实现总收入670万元,其中经营户收入403万元,非经营户收入267万元;实现户均总收入7.98万元,人均总收入1.8万余元,除去发展成本及循环投资成本外,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0元,比1994年的500元翻了近20倍。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