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楚雄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10 08:22
近年来,随着政府、群众、资本和社会力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互动协同和有效整合,全州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潮,打造了一批顺应自然禀赋、突出乡村特色、彰显乡村特点的彝州“美丽乡村”。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住上洁净房成为大多数农村群众的生活常态,“生态、美丽、宜居”的美丽乡村像一颗颗耀眼明珠散落在彝山之中。
在推进彝州“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州围绕“产业兴、农家富、资金少、人和谐、村庄美”的建设目标,突出扶贫解困建新村、改造提升强旧村、富民强基培产业、整治环境美家园等工作重点,以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全州各级各部门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工作力量,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对乡村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地、村庄亮化美化等建设进行改造提升。2014年,全州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州级财政补助资金仅为1亿元,通过引导和整合,使全州“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达到28.5亿元,实现了财政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同时,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村企合作、村银合作建设美丽乡村新模式。几年来,云铜集团、云冶集团、中烟公司及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等州内各大中企业及社会各界,通过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资1000多万元,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为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创新了公益事业投入多元化机制。
在示范带动下,在全州形成了山区型、城郊型、搬迁新建型、改造提升型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乡村韵味、生态宜居、多姿多彩的美丽新农村建设模式。到2014年底,全州共建成1000多个规划科学合理、新村新貌新景、环境干净整洁、特色产业突显的美丽乡村,成为彝州农村发展的标杆。
依托各地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全州农村形成了烟草、林果、畜牧、蔬菜、繁制种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培植了绿色蔬菜、优质水果、特色畜禽、木本油料、茶桑、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70元,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219户。随着旅游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经营乡村”这一新名词也被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在产业上创新实现了一产“接二连三”和“跨二进三”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州已建成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9家,州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7个,特色生态旅游农庄18个,农家乐456户,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先后创造了南华“咪依噜”经验、永仁“诸葛营”经验,全州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探索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