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建立于1998年,现有在职教职工37人,全系有28个教学班,1258名学生,是毕节学院最大的系。教育科学系办学层次丰富:有小学教育 (文、理)本科,学前教育本科、初等教育 (苗语、彝语与汉语双语教育) 专科,小学教育 (文、理) 三年制、五年制专科,特殊教育专科。教育科学系也是一个和学生和谐团结的系,全系有汉、彝、苗、回、壮、满、蒙、侗、仡佬、土家、穿青等十多个民族。近年来,该系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办民族教育双语专业,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竭力支持教师进行民族教育研究,扶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术社团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形成了和谐的集体及民族关系,为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指导思想教育科学系教师、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来自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性格心理不尽相同,系领导始终一视同仁地处理民族关系,在干部选拔、教师工作安排、进修评职、评先选优中,不歧视任何人,尤其注重培养少数民族教师。2007年学院考察任命的我系3名科级干部中,1名为壮族,1名为土家族;2006年引进的4名硕士,其中2名为彝族;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3名,其中1名为彝族,1名为土家族。2008年发展教师党员1名,苗族;2008年列入中共党员培养和发展的63名学生中,彝族4名、回族1名、布依族1名、侗族2名、苗族2名、白族1名、穿青族1名。彝族硕士马辉2007年被推荐到德国参加洪堡基金学术进修。
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进步,2007年,教育科学系获得学院教学档案评比一等奖,2008年,全系女教职工获得学院“巾帼文明岗”称号。
二、创办了彝汉、苗汉双语教育专业,逐步加强了该学科建设教育科学系在没有办学经验的情况下,2006年在学院关怀下创办了彝汉、苗汉双语教育专业,制定了教学计划,从系的经费中拿出部分钱购置双语教学的图书、杂志资料,把该学科作为系的特色专业来建设。同时,聘请地区彝语、苗语专家来系教学,保证了办学质量。目前,这两个班学风良好,学生努力学习。
三、积极支持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系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类研究课题,撰写相关研究文章。2002———2007年,该系教师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研究类论文有9篇。
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基础2006年,我系组织彝语班多数学生参加了由毕节学院彝文古籍研究所陈英老师主持的教育部课题———古彝文文字输入软件开发研究项目,在老师指导下为该项目中的区位码软件制作了大量古彝文文字,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初步的基础。
五、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学生学术社团发展成立于2006年11月25日,挂靠于教育科学系的毕节学院大学生彝学研究社,是较早成立的全校性学生社团组织,彝学社创始人和社长罗奎、李邦龙。其社团宗旨是“传承彝族文化,宏扬民族精神”。该社团得到了省、地、校和系领导积极支持,系上选派部分彝族教师加以指导,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彝学研究社的建立,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而且培养了彝族学生热爱、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学术基础。在该社成立大会上,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会长禄文斌,学院院长、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学立博士,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宇华应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邀请出席了成立大会及文艺晚会。院团委负责人宣读了批准成立大学生彝学研究社的文件,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代表学院作了讲话,他希望大学生彝学研究社立足黔西北,放眼全国彝族文化的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彝学研究社在学院社团联合会中的作用,积极展开彝学研究,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禄文斌同志代表省彝学会对毕节学院大学生彝学研究社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希望研究社成立后不要好高骛远,要扎扎实实展开彝学研究,适当拓展研究范围,在彝学研究方面结出硕果。
目前,毕节学院大学生彝学研究社有新老会员100余人,设有社长、秘书处、流通部、外联部、宣传部、组织部、编辑部、财务部、文艺部、体育部十个工作机构,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
1、2006年11月25日晚,在毕节学院演播厅举办“大学生彝学研究社成立暨彝族年文艺晚会”。
2、2007年7月21日,由会长李邦龙同学带领8名社员代表前往威宁板底乡板底小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彝风彝俗及彝区教育现状”调查。
3、2007年8月15日,彝学研究社部分同学代表前往毕节市大屯乡三关屯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彝区教育现状”调查。
4、2007年10月17日,邀请贵州省彝学专家、毕节学院彝文古籍研究所所长陈英先生在学院行政办公楼603室为全体研究社同学举办了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文化”的讲座。
5、2008年11月25日晚,在毕节学院演播厅举办“大学生彝学研究社成立两周年暨彝族年文艺晚会”。
毕节学院大学生苗学研究会虽未挂靠教育科学系,但也得到了该系苗族教师王旭东的大力支持,活动开展得有特色。2006年,王旭东老师为苗学研究小组作了 《苗族文化与田野调查》讲座,2008年作了《苗学的现状、发展、意义和任务》讲座。还多次组织学生到民族乡进行田野调查,组织苗族学生欢度苗族年、花山节。
六、组织少数民族师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07年,教育科学系组织教师和彝语、苗语班学生参加毕节地区双语廉政歌曲创作、演唱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系彝族教师吴雪瑞(联名)获得了创作一等奖。
七、积极奖励和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学业2008年,在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获得者中,该系少数民族学生共有211人,其中:
光华奖学金:32人;励志奖学金:18人;毕节学院奖学金:28人。
国家助学金:118人;绣山助学金:15人。
教育科学系还建立了教师定点定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其中有7名少数民族教师积极参与了资助,被资助的学生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
以上资助,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帮助了少数民族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学业。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现了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