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anjingshil.blog.163.com/blog/static/67205397201352824827374
发布时间:2016-03-10
弘扬阿里木精神 加强民族团结
毕节学院是毕节地区唯一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的各民族学生9217人,少数民族师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0%。自2006年阿里木助学金设立以来,学校以阿里木自强不息、勇于奋斗、乐于助人的精神和情系大众、胸怀天下、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怀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地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近两年,学校三次获得国家级的奖励、表彰。十年来,学校从未发生过一起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 在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人才、服务民族地区、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把阿里木精神作为学校德育教育重要资源
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关系国家和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毕节学院党委把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院系目标责任考核中加以体现,党委统战部和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后勤服务集团、团委等部门共同研究、统筹安排、完善措施、互相配合,全面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每届新生到校不久,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均要召开少数民族学生代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每逢各种民族节日,学校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每逢寒暑假,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则深入学生宿舍,看望慰问留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如彝族学生建立“大学生彝学研究社”、苗族学生成立“大学生苗学研究组”等学生社团。
依托阿里木资助大学生的善举,弘扬阿里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把阿里木作为德育教育的活教材向大家宣传,“有困难就看阿里木”成了鼓励大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阿里木精神成了毕节学院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教职工把5000元捐给贫困生不愿留名,说是一位好心人请帮捐的;有2000多名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毕节市开展创国家卫生城市、创省级文明城市、建山水园林宜居城市活动的志愿者;所有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奖助学金获得者百分之百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争着在校园内打扫卫生、主动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等,不仅解决了学院在一些日常事务上的“用工荒”,而且使当地的盲聋哑学校、敬老院、福利院有了永不离去的服务队。这些年,学院的风气越来越好,目前每年主动进入党校、团校学习的大学生都在2000人以上,很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有不少得到阿里木助学金和其他奖助学金的贫困学生主动放弃,表示要靠自己的劳动解决自己目前的困难,把有限的资助资金让给更需要帮助的同学,今后要向阿里木学习,以实际行动投身和谐社会的建设。学院现有的45个社团近几年都比拼做好事,2010年12月23日,学院的大学生春晖社和创业者协会200多会员把自己为帮助娃哈哈企业推销产品得来的报酬5400元和一批学习用品,捐给了他们长期支教的毕节灵峰村苗寨小学的贫困孩子们。
二、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共处、团结奋进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是维吾尔族,是毕节学院教育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材、勇于担当、回报社会的无形教科书。在毕节学院,只要一提起阿里木,没有不知道他是一位靠卖羊肉串为生并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慈善家。2006年秋季,阿里木揣着面值不等的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说自己攒了点钱,想每年都用这个数额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张学立院长和分管学生资助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汤宇华十分感动,当即决定学校每年配套5000元,设立以阿里木的名字命名的助学金——阿里木助学金,每年资助20名贫困学生。如今,“阿里木助学金”已经发放了5年,共有100名贫困生受到资助。为了让很多同学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身上看到最闪光的一面,看到一个人的价值定位,每年学院都要举行隆重的颁发仪式,请阿里木亲自到场颁发助学金并与受资助的各民族学生交流,阿里木的事迹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滋润着各族学生的心田,激励和引导着大学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学会感恩。虽然阿里木的助学金是毕节学院资助金额最小的助学金,但他多年来节衣缩食做善举的行动却感天动地,许多少数民学生认为,“阿里木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是新疆人,却把毕节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倾其所有帮助毕节的各名族小子,他不是有钱人,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金钱本身,他教会我们做一个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爱心回报社会的年轻人。”目前,“阿里木精神”和“阿里木现象”已经成为毕节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各民族学生在阿里木精神的感召下和谐共处、团结奋进。
在毕节学院,汉族、苗族、彝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民族学子亲如一家,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让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得到增强,学院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纳入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多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利用毕节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和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人民政府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等,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来之不易,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学校还投入上百万元创作、排练了有浓郁的黔西北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诗《魅力黔西北》,组建了大型民族管弦乐团,学校珍珠球运动队全省、全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民族音乐会、党团组织进宿舍、党的知识竞赛、表彰优秀党员、命名党员示范宿舍等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党课培训,提高各民族学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学校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杜绝伤害民族感情的事件、言行发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校内不仅开设了专门的清真餐厅,而且厨师也是学生代表从专门从少数民族自治县选聘的,食品出入食堂、餐馆消毒全部按相关制度严格执行。
三、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毕节学院多措并举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鼓励师生开展对毕节地区的彝学、苗学和夜郎文化进行研究,少数民族研究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等立项近百项,取得的成果较为丰硕。二是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阿里木助学金”中,获得资助的同学少数民族学生将近占30%,而国家奖助学金、光华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少数民族学生获奖比例也比较高。校领导、各系领导经常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三是组织少数民族师生赴地区各民族乡镇、村寨开展 “三下乡”活动,同时还资助纳雍维新的少数民族特困中小学生20余名上学。四是注重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校级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0%,中层干部中的少数民族干部也占了20%。在培养的博士和硕士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占30%。学校每年派出少数民教师和干部到有关单位进修、挂职和培训。五是夯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学院紧紧把握民族教育特点,投入经费修建食堂和学生宿舍、体育场馆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毕节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化工实验中心等实训场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设了就业、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投身家乡建设。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