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关于加强彝语文教育教学的建议

作者:黑惹子喊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b770d1bf0102w1lg.html
发布时间:2016-03-13 11:4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在民族地区当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要会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这要作为一个要求来提。不然,这个干部是当不好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做工作?”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266万,占总人口的52℅,其中有200万彝族人只能依靠彝族语言文字生产生活和交际交流,彝族语言文字不仅现在,而且在今后一段长久时期,都是必须需要使用的。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学。以招收彝族学生为主的中、小学校和班级实行彝、汉双语教学,完善两类模式并重并举的双语教学体制;州内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中小学校等彝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学校,应当开设彝族语言文字课或彝语会话课。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二类模式创办于1978年,一类模式创办于1984年,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在上世纪末,乃至在本世纪前十年,以“南方模式”享誉国内外,为凉山地区培养和输送大量人才,双语人才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促进了凉山及省内彝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加之机制体制不够完善,教育管理的薄弱化,对凉山彝区教育的冲击十分大,导致彝区教育及彝语文教育教学滑入历史低谷,现状令人堪忧,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凉山州除喜德、昭觉、西昌三所民族中学(一类模式)外,基本没有开展彝语文教学(包括凉山民族中学)。老九县中小学零零星星开设了彝语文课程的,作为选修课,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进入教学主要内容;安宁河流域县市部分中小学,以低年级、高年级形式零零散散开设了彝语文课程的,由于强制力度差,成效不明显;也有学生自发组班学习彝语文的(西昌市六中等部分中小学,曾有彝汉学生筹钱办班自学),诸多原因,时断时续。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厚重的彝族历史文化美誉世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彝语文是彝族文化的土壤与根,极速消亡的语言文字,会导致文化的彻底灭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按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我们应该更加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教育是根本,失去这个基础阵地,长期以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必将重演澳大利亚被偷走一代人、二代人的悲剧。今天我们举国之力实施精准扶贫,以期全面小康,凉山社会发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内生动力哪里来?基础教育是命脉。

建议:加强彝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落实中小学校彝语文教程。同时政府要落地彝语文学生和人才,在升学、高考和就业等得到应有的加试和加分政策。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