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彝学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7-30 08:41:00
背景介绍: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乌蒙山区,具有悠久的彝族历史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彝族是乌蒙山区古老的世居主体民族,从东汉初以来到清初,贵州黔西北地区存在着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乌撒部彝族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在今威宁与赫章一带,存在了1200余年。彝族古代的政权多为兹(即君王)、莫(即大臣)、毕(即祭司,现称毕摩)三位一体的政权结构,祭司掌握着彝文,负责保管彝文经籍和主持祭祀,因而,黔西北的乌撒、水西两个政权的原属地均流散有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文献,如彝文版《西南彝志》等就出自这一地区。当前,黔西北彝区每搜集、整理和翻译出一部古彝文文献,都会对全国彝文古籍整理工作乃至彝学研究产生重大的推动和影响。
支格阿鲁文化在彝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现代彝族五大认同之一,阿普笃慕及六祖、家支宗法制度、毕摩文化、彝文及彝文文献、支格阿龙这五大文化内容是现代彝族的共同文化认同。支格阿鲁是彝族远古时代的一位大英雄,广泛存在于彝族史诗、口传文学和毕摩经籍中。“支嘎阿鲁”,是贵州彝族的称呼;滇中、滇南彝族称之为“阿龙”,在每年的村寨密嘎哈仪式(他称“祭龙”)时都要祭祀纪念他;凉山彝族则称为“支格阿龙”,楚雄彝族称为“阿鲁举热”。现学术界多称之为“支格阿鲁”。千百年来,支格阿鲁勇武、奋斗、自强、不屈、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西南地区的彝族人民。
进入本世纪,在各族群众的努力之下,威宁县的地方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大打民族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设旅游大县是一个重点内容。2016年7月27日—28日,第二届“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威宁隆重举行。
2016年7月27日—28日,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威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西昌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威宁县彝学研究会协办的中国·威宁第二届“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支嘎阿鲁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举行。来自西南各省彝区以及北京等地的近2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威宁,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同研讨彝族支格阿鲁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与传承。
27日上午9点,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仪式。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原毕节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市彝学会会长禄绍康,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县委书记肖发君,副市长李玉平,市政协副主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安顺才,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毕节市委主委谢定敏,市政协副主席、威宁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市长助理李勇及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
出席开幕式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翻译室原主任王昌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普驰达岭,民族出版社汉文编辑室主任罗焰,西昌学院副院长曲木伍各、杨正勇,昭通市彝学会会长张林冲,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刘祖鑫,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院长柳远超,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曹海玲,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罗世荣,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院院长王明贵、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龙倮贵教授等。
据悉,在威宁县的彝族文化宣传和旅游文化产业推动中,来自四川、云南的彝族专家、学者、知名歌星等外部力量给予了倾情相助,借助外力带动内力,融合传统和流行,民俗、史诗、非遗、歌、舞、学术研究诸多层面配合发力,打造和夯实文化内涵,是威宁县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之道,这一经验值得其他彝区借鉴参考。
本次旅游文化节暨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共分为开幕式、祭山仪式、板底乡板底小镇考察、学术研讨、支格阿鲁诞生地标识碑落成仪式等四部分。
第一部分:盛大的开幕式
威宁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宣布开幕。右图为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致辞。
当地民众共享这一文化大餐。右图为两位彝语主持人。
威宁籍歌唱家马关辉演唱。右图为出自威宁却唱响全国的著名彝族歌手阿鲁阿卓演唱《美丽中国》。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古傩戏“撮泰吉”展演
来自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的学生集体演唱史诗《支格阿鲁》
著名彝族歌手奥杰阿格演唱《要走的阿老表》
精彩的回族舞蹈和歌曲
来自云南丽江宁蒗的彝族歌手沙马学峰演唱《大山之子》。右图为凉山彝族女歌手演唱。
苗族舞蹈和山歌
布依族舞蹈表演。右图为威宁彝族“火焰组合”在演唱
第二部分:祭山仪式
27日下午,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还到威宁著名景区——白草坪景区观看了彝族祭山仪式,在板底乡参加了对歌、赛马和彝族火把节等系列民俗活动,品尝彝家特色晚宴。
乌蒙山地区有许多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适合畜牧,这里是古代彝族乌撒、水西政权的传统牧场。
祭山仪式现场人山人海
祭献三牲
摩主持祭山仪式
附近村民参加了祭山活动
这是著名的水西马,宋朝时水西彝族政权、乌撒彝族政权每年都向中央朝廷进贡马匹,如水西政权每年要进贡30万匹马,可见历史上彝族喂养的马匹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厮杀征战。古代彝族具有丰富独特的马文化,毕摩经籍中还有养马经和祭马经。
第三部分:板底乡板底小镇考察
宁静祥和的板底乡民房
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威宁县板底小镇
板底民居外墙的国家级非遗名录“撮泰吉”壁画
具有生活气息的民居外墙壁画
板底民居彝文对联。右图为板底小镇公共厕所中的男厕标志,为缠头、英雄节高耸、戴耳环、披毡的传统彝人男子形象。
随着彝族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业的发展,板底小镇的彝族服饰生意也火热起来。右图为板底小镇的彝族长街宴。
第四部分:学术研讨
本届支格阿鲁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80多篇,共有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展览了百余部彝学著作,共有20余部近年学术研究成果参加了交流及赠书活动。28日上午和下午,与会的专家学者分成四个研讨小组,围绕“支格阿鲁”这一文化主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交流,对“支格阿鲁”文化的历史源流、文化价值、社会功能、遗产抢救、非遗申报、民俗旅游和文化产业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讨,气氛热烈,内容丰富,讨论激烈,观点精辟,达成了一些共识。彝学研究网将在稍后整理发布本次学术研讨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红河学院著名彝学专家龙倮贵教授在分组研讨中主持。右图为参加学术交流的彝学研究著作一隅。
第五部分:支格阿鲁诞生地标识碑落成仪式
7月28日下午3点,在威宁县小海镇支嘎村举行了支格阿鲁诞生地标识碑落成仪式。
据考证,支格阿鲁的诞生地在支嘎村。
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长禄文斌为石碑揭幕
身穿乌撒王族风格服饰的主持人
在参天古树下,有神石和圣水。右图为毕摩诵经祈福。
晚上,在草海大剧院上演了精彩的晚会。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