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协作会高度评价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

作者:吴雪瑞,禄江鱼文章来源:彝学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7-31 11:33


会议主席台上就坐的老领导

2016年7月31日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海坪彝族文化园召开了为期两天的“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协作组第十六次彝文古籍作协会”,会议期间来自西南各省市的专家、学者针对彝文古籍整理出版30年以来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研讨。会议指出,要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救书、救人、救学科”的重要方针,目前需要特别重视“救人”——即彝文古籍整理保护与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会议中,专家学者们高度评价了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在彝文古籍人才培养上作出地探索和贡献。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协作组组长、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指出在当前彝族优秀文化传承濒危的不利形势下,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率先探索,做出了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马立三先生在发言

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协作组副组长、云南彝学会会长马立三认为一个民族历史上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关键看其是否有文字,彝文字历史悠久,马会长建议各地积极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彝族文化特别是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各彝族自治州、自治县开办彝汉文双语学校。他高度肯定和评价了毕节彝文双语学校创办者兼校长禄绍康先生,指出“向禄绍康同志学习,推动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

毕节彝文双语学校的创办人禄绍康先生在作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民族古籍人才培养基地主任李文华提出,当前彝文文献越救越多,专业人才越救越少,彝文古籍人才濒临危机,彝文古籍即将变成天书。各地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要,他希望各彝区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彝文本专科学历教育,中专学历由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完成,非学历教育由各地古籍办或彝学会完成,制定出“十三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和平详细的介绍了毕节彝文双语学校自2012年办学以来连续招生三届学生共计240余人,培养了一批懂彝族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能进行彝文古籍抢救和翻译的初级专业人才。

会议会场

此次会议中,多数专家、学者提及到毕节彝文双语学校创办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毕节彝文双语学校对彝文古籍整理、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附录: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很小,但是管理规范。

授课现场

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本着“救人、救书、救学科”的精神,彝汉文双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在果吉宁哈先生的努力下,争取到了在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开设“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大专班”。该专业在近15年的存在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彝文古籍翻译人才,这些人才后多数成为了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和彝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或学者,为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国家承认的专业,奠定了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的彝学繁荣局面。虽然中央民大的这个专业现在已经不开了,但是它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当前,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得不到充分有效地支持。随着上一批专家们不断年老退休,全国范围内,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被迫中断,造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上世纪90年代末中央民族大学“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大专班”遭取消,在当前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专业式微、红河学院申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专业未果的严峻形势下,借助微弱的民间力量而创建的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虽然弱小,但对整个中国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该学校在困难情况下如何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观察彝族文化传承事业兴衰的一道窗口。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借用的临时教室。右图为唯一一间多媒体教室。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简陋的学生宿舍

 

    2016年6月在众多网友的捐助下购买的唯一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