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一村支书呼吁彝区公务员考试加试彝文

作者:沙马打各文章来源:微信号“彝族人”
发布时间:2016-07-24


深爱的同胞们:请您转发一下以下链接,并请你转发给你的好友。如果链接里的这个政策一旦落实,将会产生巨大持久的彝族效益,造福的是我们及我们的亲人以至子子孙孙。有彝族同胞还在群里抱怨彝族没有强大的宗教,其实我们的彝文就是我们民族走向美好明天的信仰和护航,我们要好好用好,转化为自觉的生活方式,并强力敦促官方实施文中方案。彝族人的未来在80后90后以及更多的后来者手里,不要一直往前面看往上面看,前面的人会老,上面的人也会老死,您是什么样彝族也就什么样了。

甘孜州2016年公务员考试方案公布,有三个方面政策凉山可以学习,1、甘孜州户籍;2、少数民族加分;3、藏文加试,且藏文加试的分数占总分的20%。甘孜州2016年小学教师招考名额为186名,其中藏文加试指标114名,幼儿园教师招聘60名,藏汉双语30名。还有一些县只招考藏文加试的公务员和老师。同样是自治州,同样有两类模式的教育体制。凉山州考试可否仿照甘孜州的政策执行,这样,一方面推动彝民族子女对彝文的学习,第二方面体现国家宪法保障的文字平等,第三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第四真正解决彝族子女的就业问题,第五提高彝民族的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一举多得。希望大家多分享,形成舆论压力。

最后再次恳求我深爱的每一位彝族人,请不要忽略网络的力量,因为网络的强势逆袭,未来彝族将大不一样。

一村支书呼吁彝区公务员考试加试彝文

彝字、藏字、蒙字、维字、汉字、英语、德语等文字,都是人类整体文化的组织,缺少任何一门,对于人类整体文明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意味着我们人类永远失去了对我们自身和世界理解的一种感知方式。一种文字的生存现状就是一个民族生存空间的缩影,一种文字得以发展,对于所有民族共同的文化生态链都是无穷无尽的输血。作为人,每一个都理应保持童心和好奇心,不断探索每一种语言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世界和对爱的表达。彝族文化的繁荣,是人民政府的光荣,更是民族之幸。 -----哈玛.帕查惹.欧顺

关于尽快落实我州在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把彝语文纳入笔试面试内容的建议

尊敬的相关部门领导:

我是省彝文学校、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驻昭觉县甘多洛古乡果阿丁村第一书记。当我第一天来乡报道,参加乡党委、乡政府组织召开的有乡干部和全乡四个村村干部参加的“禁毒防艾工作推进会”,主持人以及在会上发言的同志基本上用彝语讲;当我走进乡中心校,学生都是彝族娃娃,看见上课的老师都用彝汉双语讲课;当我来到村里,真正走村串户和村民们互动过程中全用彝语说话;当我写完“村规民约”,要村民讨论时,村书记要我必须写成彝文才能组织村民进行讨论。我再一次深深感到彝语母语、彝汉双语的重要性。我们越不重视彝语文,科学有效的彝汉双语教育就越没法推进。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富民强国政策就越没法全面的、有效的宣传贯彻到全体彝民族心里去,科技兴农和提高全民文化知识必须靠双语教育,提高给我们的民族素质;发展民族经济和脱贫致富等也要用彝汉双语来进行。越是不加试彝语,像昭觉县甘多洛古乡果阿丁这样的村将和其他乡、村距离越拉越远;他没法和其他乡、村同台、同步发展。这里的年轻人要靠汉语学到知识,与汉语区的人共同竞争得到很好的就业不太现实,只能靠力气打工。历史以来果阿丁村只有三人成公务员和教师。彝族先辈们使用了几千年的彝族文字不应该在我们彝族地区被边缘化,站在旁边变成“用不着,用不上”。我们都应该严格遵循彝族圣贤们留下的格言:ꆀꐊꆀꉙꆀꐊꆀꉙꃅꃅ,ꆀꉙꍅꇙꀕ;ꉷꐊꉷꉙꃅ,ꉷꉙꇔꍣꀕ!而不应该忘记这句格言。

我州的双语教育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至上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从义务教育到大学的完整体系,培养出一大批彝汉双语兼通的各类各民族人才,促进了彝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很好的贯彻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近年来双语教育表面上好像很重视,而实际上,我州的双语教育事业出现了事实上的严重滑坡,这与我州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现代化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我国一再强调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国家也一贯坚持各民族平等和语言文字一律平等的政策。彝语文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重要会议和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法律法规、领导人讲话读本使用的七种少数民族语文之一。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无论在各级行政单位、政法部门、交通运输、教育卫生、通讯、金融等单位和大量的窗口服务行业中都对通晓彝语文的工作人员有着不小的实际需求,而在各级院校中也培养出了一定数量的彝语文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通晓彝语文,还普遍具有一定的汉语交流能力和专业水平,可以为我州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发挥其能力和作用。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都规定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的:“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双语教育体系的建立,我省彝文教材编译室作为我国八大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室之一,彝文作为全国重要会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使用的七种少数民族语文之一以及彝文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这些都是我州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规定实施双语教育的有利条件。习总书记在多次的讲话和实地调研考察中,不仅关心少数民族师生的汉语普通话学习情况,也关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应用情况,还关心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老师、干部对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掌握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十八条中也明确规定“自治州各级机关重视并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育。以招收彝族学生为主的中、小学和班级实行彝、汉双语教学,完善两类模式并重并举的双语教学体制;州内各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中小学等彝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学校,应当开设彝族语言文字课或者彝语会话课。”而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在我州绝大多数以招收彝族学生为主的中小学和班级中,汉语、英语是必修课,而彝语文连选修都不是。即便课表上有彝语文课,也是形同虚设(原因是:一方面凉山州,州、县中小学统一考试没有彝语文,加之全州国家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也更没考彝语文)。这在全国其他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中是极为罕见的。同时我州很多地方在招收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的师资时,招收了大量的既不懂彝语,普通话也很不标准的老师。由于相关部门对双语教育认识不够,就业部门对彝语文人才、彝汉双语人才的就业不够重视等原因,致使我们州各类学校(如省彝文校、卫校、农校、州民干校、州民族师范学校、西昌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毕业的通晓彝语文,汉语普通话也不错的各学科人才能进入到双语教育领域工作的人数十分有限,这些即不利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也不利于彝汉双语文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其结果是其他很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孩子在中高年级逐渐成为国家通用语文和本民族语文兼通的人才,并促进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发展和使用,为其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越来越多彝族学生却成了本民族文字文盲,甚至连本民族语言也不会,而国家通用普通话却也不见得就超过了其他民族的学生。这势必会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与我国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初衷和目的相悖的。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二十三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八十一条规定“自治州在录用或者聘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应当合理确定少数民族人员的比例和名额,可以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可以确定州内招录或者聘用人员所占比例和条件。自治州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上级机关设在自治州辖区内的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录用或者聘用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或者聘用当地人员,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早在1992年9月26日发布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十三条中就明确规定“自治州人民政府的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将彝语文列入招干、招工、招生考试内容的具体办法。”;2009年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修订)》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将彝族语言文字列入考录国家公务员、聘用工作人员、招生考试等的内容……”;第十七条:“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考录国家公务员、聘用工作人员或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优先录用或者晋聘能够熟练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人员;自治州在考录国家公务员、教师等人员时,应当按比例录用各级各类学校彝族语言文字专业的毕业生。”第十八条“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育。州内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对彝族职工进行彝族语言文字教育;在彝族村民和居民中,首先要用彝文扫除文盲,并加以巩固提高;彝族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能力。”以上这些条例内容对促进彝语文科学现代化的使用都提供了保障,按理应该对继承和发展彝族优秀文化,促进彝语文相关专业毕业生和彝汉双语人才的就业,从而加快彝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足够认识到彝语文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让彝语文在加快彝区建设,促进就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家重要会议和文件使用的蒙、藏、维、哈、朝、彝、壮这七种少数民族语文,均是具有较长历史和传统基础的文字,都有本民族语文和国家通用语的双语教育的体系,都可以用本民族语文参加高考答题,也都进入了计算机输入、网络显示和安卓智能系统等现代化运用领域,但由于对彝语文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落实力度不够,彝文到今天为止成为这六种文字中唯一一种在彝族自治地区没有系统运用到公务员招考、聘用工作人员、职称评定考试内容中的文字,唯一一种没有在国家司法考试中运用的文字,这样的现状既不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双语教育带来消极影响,还严重影响了相关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2000年和2010年两组跨度10年的相关数据也显示,在这六个民族中,彝族成为就业比例最低的民族。这些都与我州经济文化发展和彝语文现代化使用的现状和趋势极不相称。无论是彝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我州的各级单位,尤其是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政法系统、文教卫生系统、金融机构和窗口服务行业等都大量需要各类彝语人才,各级院校如省彝文学校、州民族干部学校、农校、卫校、西昌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等也培养了各类彝语人才,这本应是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的良好结合,但由于相关部门在公务员招考、各类事业单位招考和职称评定等考试中,既没有按照民族比例录用,也没有能科学平等的对待彝语文,致使这些人才就业难,没有机会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彝区的各项建设发挥自己的力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凉山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其相关部门在招考录用、聘用各级各类公务员、事业人员和国企工作人员时,要按不低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民族人口比例录用。

2.要将彝语文纳入我州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称评定的考试内容,平等对待。提供彝文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等招录考试的笔试试题,面试时候使用彝语进行面试,并按照相应的民族地区政策进行录用。在招考过程中,应请有关高等院校彝语文相关专业的专家,语委、彝文学校、翻译机构等参与试卷的制定和面试工作。

3.我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其他相关政策都提到要重视就地就近解决就业,重视少数民族的就业。我州除了从州外引进真正适于本地工作的高端专业人才外,更要立足于本州解决就业,根据我州各级机关单位、政法系统、文教卫生系统、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的现实需求和我州教育现状,我们有大量在州内外各级学校就读彝语文、双语相关专业或通晓彝语文的各类人才,需要充实到我州各级、尤其是区乡村的教育、政法和卫生系统中,他们的就业问题一定要引起人事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应搞一刀切,比如不应提高门槛,将省彝文学校、州民族干部学校、凉山州民族师范校、卫校和农校的人才拒之门外;也不应该任何职位都面向全国全省进行招聘。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从外地招考进本州的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留不住;由于语言文化等的差异,实际工作能力也不强,如出现无法办案、不能有效进行双语教育、不能有效和病人进行沟通等情况,而且一转正就想方设法调走,还有辞职的,这样不仅浪费了本来可以提供给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名额,造成了本州人才的浪费,还增加了再次招聘的成本。同时要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本地工作人员的彝语文业务能力和其他相关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希望州级相关部门为了凉山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进步,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再一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就业,提供彝语人才、双语人才的就业渠道,实现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使用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此提案的认真贯彻和落实,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州双语教育的发展,改变彝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促进我州各族彝语、彝汉双语人才的就业,尽早实现大小凉山综合扶贫的目标任务。)

另: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州的双语教育,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定要明确凉山的双语教育是国家通用语文和本民族语文教育并行,以彝汉兼通为目标的双语教育,而不是单语教育。要把国家通用语文教育和彝语文教育统一来认识,而不是对立起来。因此,希望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各级教育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双语教育,绝对不能淡化甚至取消彝语文教育,同时要科学地进行普通话的推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双语人才,特别是加快加强培养双语师资队伍,
其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在各级民族中小学,以招收彝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应及时恢复、加强、巩固和推广一二类双语教育模式,以此来做好学前教育的衔接和未来彝汉双语各学科高级人才的培养准备工作。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根据彝族学生母语的发音、语法规律这一工具,科学有效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方法,比如彝语的舌尖前音z、c、s,翘舌音zh、ch、sh,边音l、鼻音n的发音敏感清晰,接近汉语普通话,因此借用这样的彝族母语发音优势来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效果优于用四川方言来学习普通话;又如,彝语的字词结尾几乎都是开音节,而汉语中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结尾,倘若了解这诸如类似的这两种语言发音规律(文字书写)和语法规则的异同,必将有利于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在学前教育中,应当主要以激发彝族孩子的彝汉双语学习兴趣,搞好汉语和彝语文的启蒙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通过看图识字,彝汉双语儿歌、谜语、游戏、音乐和具有彝族优秀的传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双语教育。在逐步科学有效掌握彝汉双语文的基础上,也应积极尝试探索通过内地初高中班的模式来促进彝族整体教育的发展。无论在学前教育或者义务教育中,都不应该只强调汉语文教育,却忽略甚至放弃彝语文教育。

2.四川省彝文教材编译室作为我国八大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编译室之一要注意加大彝语教材的编译开发,学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彝语教材的内容既要有通用教材的翻译部分,也要有和学生的优秀民族文化相关的部分,比如一些浅显易懂的彝族尔比尔吉,《玛牧特依》、《阿莫尼惹》中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内容等;除了各学科的彝语教材教辅外,尤其在音乐、艺术等相关的科目教材中注意彝族音乐艺术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大对这些优秀的彝文教材的使用力度,让这些教材真正地为我州的双语教育教学发挥积极的应有的作用。

3.在教师的招考中,要加大对彝语文相关专业、彝汉双语各类专业人才的招考录用,根据学科和发展需要,应当分别使用汉语文、彝语文或者双语进行笔试,面试,并按照相关的政策进行录用。只有对双语教育理解全面的教师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双语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彝语文专业或者彝汉双语各类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都比较好的掌握了彝汉双语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他们本身的语言学习经验可以为其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更有利于彝族学生的语言学习。招聘中,对于教授彝语文科目的老师主要考查其彝语文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能以其汉语水平稍低而成为拒绝录用或者不通过面试的理由;而招收教授汉语文科目的老师,除了具有一定彝语文交流能力外,主要还要考核其汉语普通话和汉文的实际教学能力。要通过教学中的培训实践,不断提高其汉语普通话的能力。有条件的,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对老师的彝、汉语文分别进行考级,进行等级评定。否则可能造成彝族学生本民族语文没有学好,汉语文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