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关于九龙藏族的读书笔记

作者:九龙伍须海文章来源:选自藏人文化网旗下博客西藏
发布时间:2016-09-05


 

小时候就听过九龙县的亲戚说九龙县的藏族、汉族、彝族各占三分之一,所以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民族关系较为和谐,但是现今却也听到有九龙县部分人士想将九龙申请为彝族自治县,或者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说法,而且不是一个两个在那里说。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和彝族人口逐年暴增、藏汉人口逐年减少有关。不管说法是否准确,我去翻阅了一些资料,看看这民族间的三足鼎立是怎么来的。看了才发现藏彝走廊这块地方留下的不仅仅是卖东西的吆喝,也有生存空间的竞争。写一篇大文是不可能,毕竟我也只是看了一些资料,所以就分享一些九龙藏族的资料吧。

2004年,九龙县辖1个镇(呷尔)、10个乡(乃渠、汤古、三岩龙、八窝龙、上团、斜卡、烟袋、魁多、乌拉溪、洪坝)、7个彝族乡(子耳彝族、三垭彝族、俄尔彝族、朵洛彝族、踏卡彝族、小金彝族、湾坝彝族)。九龙县东临雅安市石棉县,北接康定,西与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接壤,西部和雅江、理塘、稻城地理位置较近,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相接。地理位置上属于凉山彝族与康巴藏族的结合部。

九龙八角垭 九龙县藏语称“吉日宗”,并有奇卜龙、结署绒之称。含义为“八角”。据载,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西藏格鲁派喇嘛杠仁尼玛来康区传教,在今九龙县汤古乡中古村建“吉日寺”,故称“吉日宗”。九龙当地原为明正土司辖地,民国时改土归流成为九龙县。“九龙”称谓,系设置九龙设治局时,所划辖地包括:三岩龙、八窝龙、麦地龙、洪坝龙、湾坝龙、速窝龙、菩萨龙、甲拖龙、雪洼龙 等9个村寨,均含“龙”字音而得名。九龙的野人寺是一座苯波教寺庙。华丘寺是一座萨迦派寺庙。来自印度的僧人巴其·阿热曲吉1582年入境,选址华丘后山,修建了华丘寺,下属寺庙有三岩龙乡洼底寺,呷尔镇洛莫寺,斜卡乡木枯寺。寺庙内佛器经书甚多。康定宁玛派噶举派教法持有者第六世贡噶呼图克图:噶玛.·夏却登真(持教菩提事业),转生于今四川甘孜州九龙县夏喀。噶举派第十七世东宝·仲巴呼图克图活佛,转世于甘孜州九龙县。

第十七世东宝·仲巴活佛 九龙藏族是当地的原住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2000年前藏族的先民便居住于此。分5个支系,有各自方言。虽然方言不同,但是部落之间可以通用康巴藏语,并且藏族认同感很强,互相间可以通婚。彝族称呼藏族为“俄祖”,九龙县藏族与其他藏区的风俗习惯与服饰都有所差别。

九龙县根坝乡风光 一是里汝,又称为呷尔娃,自称古勒巴,主要生活在县城及踏卡河一带,清代以前也居住在东南部三垭一带,后来被迫迁徙;

二是纳木依,又称为西番、尔苏,先祖是因为宗教冲突而被迫迁徙到九龙的,2003年划为藏族,清代以前生活在九龙县东南部的三垭地区,后来因为彝族移民到来,被迫迁徙到县境南端的子耳一带;

三是木雅,居住在与康定新都桥接近的唐古乡;

四是普米,又称帕木依、普莫米、巴苴,与云南的普米族、木里的普米藏族为一个族群,只是建国后划分民族按照地理和当地群众意愿分为两个民族,居住地为西部靠近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地方;

五是理塘,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靠近理塘拉波片区的上团乡,当地通用理塘藏语。曾有九龙藏族干部在理塘地区工作,发现语言相通,追查一问,才发现自己的祖上是从理塘迁徙过去的。

九龙猎塔湖 汉族来九龙主要是在元代开始的,元代初年康区东部的土司皆归陕西行省管辖,元代的陕西商人定居于此开辟汉族定居九龙先河。之后明末清初川滇难民沿雅砻江北上至九龙讨生活,于是定居。清代道光以后,九龙矿业兴盛,来此开矿的汉人较多。汉藏之间通婚情况普遍,汉族男子做上门女婿的也很多,杂居情况较多,不少人都有藏汉两个名字。九龙汉族的传统服饰很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花花绿绿,上图便是一个身穿九龙当地汉族服饰的女子。回族也有进入,但是大多与藏族通婚被藏化了,并且生下的后代大多以藏族的身份生活。

九龙彝族自称“诺苏”,最早何时迁入县境,并无可靠文字记载。民国时期较多的调查材料记述,均晚于汉族迁入时间。彝族最先迁入县境的情况,本县彝族群众中,广泛的流传是清代中叶,那个时候也正是清朝频繁用兵凉山彝族地区的时候,清代共在凉山彝族地区用兵20余次,民国时期也多次镇压彝族武装,汉族移民也从明代以来便成规模的移民凉山一带。这使得彝族群众外逃讨生活,邻近的藏区成了他们的目标。距今200年前,有凉山州喜德县彝族尼尔家父子2人流落三垭,以竹编谋生,与藏族关系融洽,在今俄尔高山租佃荒地垦殖。每年按产量向藏族封建主交租20%,尚自给有余,因此定居下来。以后,亲属闻讯,陆续迁来垦荒。至今,尼尔家已繁衍到十二代。这是最先迁入县境的彝族,都是娃子(就是奴隶)。据1957年民改时期的社会调查,最先迁入的黑彝是洛伍家,定居于三垭的中、下排高山,当时才繁衍到第五代,不到100年。继后才是罗洪家移居三垭上排,即今俄尔乡,当时才繁衍到第三代。随着奴隶主的迁入,才有娃子的大举迁徙,而奴隶主迁入之时,正是清道光以后对凉山地区进行大规模镇压,彝族社会发生严重动乱,迫使奴隶主四处逃亡,因而陆续迁入九龙县境,并扩散到三垭、湾坝、大河边地区各乡。与此同时,阿陆家首先迁入湾坝,以后陆续有洛伍、果基、罗洪、嘿等家支迁入。后来,阿陆与洛伍两个家支发生冤家械斗,洛伍家得胜,阿陆家被赶到越嶲,辗转迁入县境南部的大河边地区。以后,罗洪、洛伍、木帕、瓦渣、马海等家支相继迁入子耳、魁多、烟袋、乌拉溪各乡,隶属于他们的娃子也随之迁入县境。境内的奴隶制社会因清末民初彝族的大量迁入而移植入境,距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 

1921年,九龙全县805户,4485人;1931年,九龙全县1942户,11650人。短短十年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彝族的迁入。当时人口中藏族占十分之四,汉族彝族各占十分之三。1937年全县2554户,12115人,其中藏族583户、汉族1182户、彝族782户。由于藏族一户中人口较多,属于大家庭,所以藏族人口还算多数。

造成1921-1931年九龙人口的大变化最主要的原因为改土归流。明正土司被改土归流,那么原先因为土司制度而建构起来的旧制度都打破了,其一人员可以自由来往,要进入九龙生活,不再像过去要向本地藏族封建主求得许可和缴纳田赋地租支差;其二因为人身依附关系守土有责的本地头人地主都迁往县城或者康定等条件好的地方,而把自家的祖业转卖或变卖给新移民,头人一走,土民没了主心骨,也就渐渐迁徙到其他地方,而空出来的土地又被新的移民所占用;其三是清末到民国,风雨飘渺,九龙本地藏族支系林立,一盘散沙,时常互相仇杀,有的藏族头人引临近的彝族奴隶主的家支武装来帮助打仗,结果鸠占鹊巢,再加上明正土司被改土归流,传统的权威幻灭,政府无暇南顾,新移民与原住民爆发冲突,最终导致原住民逃往西部和北部,如木里、盐源、康定等地。原县九龙县的乃渠乡还有苗族,由于彝族移民的进入,苗族举族迁往木里县。为什么有时候首领被打跑了,临近的藏汉百姓也要举族迁徙,资料上说当时彝族奴隶主把奴隶制度带了过来,有时候还会掳掠其他民族的群众去做奴隶,又禁止通婚外族,频繁动用武力对付周边民族。所以在民国时期,藏汉之间杂居通婚很普遍,但是他们和彝族之间的生活界限却很明显。


九龙瓦灰山

建国后,大致还是呈现藏汉彝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据说现在九龙5万人口,其中彝族因为超生导致人口要过半了,当然也就有人担心了。不过我并是助长这种担心,而是觉得民族融合是很重要,民族之间多交流多了解很好,现在彝族也开始了教育的发展、允许族外婚,这就让大家亲如一家有了可能。


九龙河谷

图片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特别感谢李锦所写的《制度变革与藏彝走廊人群迁移——对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的田野调查》,从中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