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威宁共识-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务组文章来源: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务组
发布时间:2016-09-12 10:14


威宁共识——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6年7月26日——28日,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中国威宁撮泰吉文化节,在贵州威宁召开。大会开幕式在乌撒广场举行,毕节市政协副主席、威宁县县长陈波主持开幕式,中共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在开幕式上致辞,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发表重要讲话,毕节市彝学研究会会长禄绍康宣布大会开幕。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会长禄文斌到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北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各省市区150多位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的近200名领导、企业家、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调查报告83篇(含摘要),《支格阿鲁》《支嘎阿鲁传》《撮泰吉根源》译著、专著、编著10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有专门发表此次会议论文的“彝学专栏”)等杂志、资料5种。现就相关事宜纪要如下。

威宁共识

大会举行了主题发言,分四个组深入讨论后,进行总结。西昌学院副院长曲木伍各教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王明贵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柳远超译审,云南民族大学杨洪林博士,红河学院龙倮贵研究员,中央民族编译局王昌富译审分别主持了大会主题发言、分组讨论和大会总结。西昌学院洛边木果教授,楚雄师范学院李仲良研究员,威宁县彝学研究会安天荣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吴勰副研究员等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王明贵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加了“第二届撮泰吉文化节”的活动,观看了“浪漫草海”“撮泰吉”等威宁风情的多场大型文艺演出。会前部分专家学者在威宁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期间实地考察了百草坪、板底、朱嘎,并参加了支格阿鲁诞生地纪念碑落成仪式。与会专家学者采用多种形式发表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入研讨,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多项共识。

一、文化成果

基本确立威宁是支格阿鲁诞生地,支格阿鲁诞生地纪念碑落成。

二、相关共识

1、统一“支格阿鲁”这一称谓后,不再争论。要向前看,同一个英雄祖先,用同一个名字,对外好统一称呼,形成稳定统一的形象,对内好统一思想,避免各说各的,给人四分五裂的印象。要借鉴统一文字的经验和启示,团结一致做好相关工作。

2、共同支持贵州来牵头完成支格阿鲁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文化遗产工作。四川、云南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不能重复申报,要提供给贵州作为参考。

3、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彝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已经以此为选题完成了一部博士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论文集,发表了若干论文,并且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支格阿鲁学术研讨会也已经开了三届。这方面的影响不但在学术界越来越大,在整个彝族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也越来越深,值得深入开展、持久继续。

4、希望红河学院加入到轮流主办支格阿鲁学术研讨会的合作单位中来,使支格阿鲁学术研究会全面涵盖彝族聚居的州市。凉山、楚雄、红河是三个彝族自治州,毕节是全国四大彝族聚居区之一。支格阿鲁的传说和故事遍及彝区,覆盖所有的彝人,影响滇川黔桂,没有红河学院的参与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希望得到弥补。为此,热切邀请红河学院参加进来,共襄盛事。

5、推进支格阿鲁文化产业发展。支格阿鲁的雕塑、绘画作品较多,也有部分书籍,但还没有形成产业。要结合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在已经拍摄了电影《支格阿鲁》的基础上,从画册、动漫、游戏、电视剧、歌舞等各个方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工作,大力推进支格阿鲁文化产业的发展。

6、继续走高校与地方结合的办会道路。这是一条经过实践证明可行而有效的道路,2015年楚雄师范学院与元谋县联合、2016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威宁县联合举办的两届研讨会都非常成功,值得继续发扬,坚持走下去。

7、走学术与时代发展地方需求相结合的道路。威宁会议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会议,响应了贵州在毕节、在威宁大力发展繁荣彝族文化产业的呼唤,为“藏羌彝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在贵州、在毕节、在威宁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顺应了时代需求、地方需要,学术成果为地方发展服务有了切实的途径。

专家建议

一、给威宁的政策建议

总体上,威宁的“高原明珠——草海”“南方最大的草场——百草坪”“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中国西南开放的门庭,现代苗族文化的高地——石门坎”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堪称“世界独有,中国第一”。根据威宁自治县的特点,结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和贵州省、毕节市打造彝族文化旅游的大势,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自然资源的有机融合,把打造“高原明珠草海”“支格阿鲁文化品牌”、“撮泰吉文化品牌”和“石门坎文化品牌”作成威宁的四大名片。特结合本次会议的主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毕节市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建立支格阿鲁文化文化园,包括博物馆(或纪念馆),打造好这一文化品牌,在保护和传承支格阿鲁文化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目前国内旅游同质化的问题,同时避免很多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以及恶性竞争,从而突出个性化旅游产业发展,满足个性化旅游服务需求。

2、大力扶持和推进彝族文化特别是支格阿鲁文化产业发展,将彝族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更好地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并打造好这一文化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如影视产业、动漫产业等,把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实力。

3、加大支格阿鲁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做成文化产业的力度,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结合现代科技,占据研究前沿,拓宽研究视野,打造一支更加热爱民族文化的队伍。

4、由于学术组织多属民间团体,建议威宁安排文化部门、档案部门牵头,依托有力的抓手,牢牢抓住机遇,把支格阿鲁史诗或相关文化的申遗工作尽快抓起来,早日完成这一重大文化工程,提升这一文化品牌的品位,提升威宁、贵州乃至整个彝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学术建设建议

1、建议贵州省彝学研究会组织、协调和推动支格阿鲁文化申遗等相关工作。

2、有关机构在建立相关的学术公共平台时,大家应积极支持,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让彝学与世界接轨,从而走向更大的舞台。

3、研究探讨彝学的未来和方向(往哪里去),比停留在研究历史(从哪里来)更重要。

4、处理好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政府工作时效性的关系。

5、建议滇黔设立支格阿鲁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投入更多研究力量和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支格阿鲁文化资源开发,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