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误读文革与推进民族整合

作者:锯利胡籽文章来源:凯迪网史海钩沉
发布时间:2016-09-27 12:49


无论中央民族政策方针的具体表述有无变化,观察西藏、新疆乃至最近其他一些民族地区(如凉山)的具体实践,或许必须承认,至少是在相当多的民族地区,民族政策正在由“多元一体”调整为“民族融合”。这一趋势的出现,的确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政策反文革“极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自由度提高的客观形式有关。也就是说,近三十年来,少数民族的文化多元、文化本位性有了相当大的增强,但“多元一体”中“一体”取向的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落空。因为随着原有的“社会主义性”刚性原则的放弃,多元一体中的一体性,实际变得缺乏明确的内容、刚性的要求和自觉的推动性。但是,我以为现在民族政策实际的调整,主要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受中国社会分化现实(所谓民族问题的激化,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的刺激,一些人认为,前三十年,包括文革时期基本没有什么民族问题,原因就在于当时实行的民族融合(同化)的方针,大家只讲国家、党、领袖、社会主义、阶级、民族大团结等等,而不搞什么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其实这说客气点,是对历史误读;说得更准确点,更接近睁眼说瞎话。

比如说,文革时期不是没有民族问题,而是将“民族问题”无限上纲上线为分裂、反党问题。比如内蒙古地区所发生的“挖内人党”运动,就触目惊心,相当恐怖。同类运动,其他民族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再比如,对少数民族作家的批判,往往动不动就往民族分裂、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拔,将许多正常的民族色彩及些微情感的表达,都作为重大问题而大批特批。

再有,文革时候,表面上各民族的民众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确不大,但这与当时严格的人口流动,社会的高度平均化、同质化有直接的关系。

不管是前者的“极左”,还是后者的社会板结、非流动性,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极大地伤害了不少少数民族。正是鉴于这些严重的问题,所以才有改革开放。而七八十年代之交民族政策的调整,民族文化的尊重,恰是“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尽管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后续民族文化本位性的发展,存在着一定问题,应该反思,并认真思考如何在推进文化多元的同时,也切实推进国家的认同。但是过分夸大这方面的问题,美化文革时的“极左”政策,并以此而为理由,大规模地用运动式的方式推进民族融合,无疑是在开历史倒车。而且势必适得其反。

文章原出处:http://m.kdnet.net/share-11881734.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