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海外彝族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在成都召开

作者:微信号“新指路经”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7-10-22



2017年10月21日上午,海外彝族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隆重举行。来自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者,来自北京、云南、贵州等地的国内学者60余人齐聚西南民族大学,针对十九世纪以来遗撒在海外的彝族古籍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等情况进行盘点,以期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这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献,更好地致力于传播彝族文化、助力彝族文化研究。校领导陈达云、曾明、吉克跃林、王永正出席。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永正教授主持开幕式,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曾明教授致欢迎辞。曾校长说,研究彝族文献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主题演讲阶段,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阐述了未来彝学的发展理念:中国彝学、世界彝学。首先是彝学学科界定,本体彝学与理论彝学。其次,彝学学院正在实施“百名博士培养工程”,进行彝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最后,未来彝学发展方向是世界彝学,即彝族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

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朱崇先教授认为,彝文典籍是人类文化宝藏中的富矿,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以及整理研究是当前贯彻实施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整理这一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魏明德教授长期从事彝族文献收集的工作,他认为,巴黎外方传教士与外国旅客的见闻,对于文献材料的收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国学者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来进一步完善文献的整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系主任马克?本德尔教授(Mark Bender)在发言中指出,现代彝族人的写作体现了一种重要的全球纬度,他将持续关注诗作的表述风格、内容与接受,以及翻译与出版过程,重点将分析这些诗作是如何运用标准彝语文字作为一种跨国文学工具。

云南省少语委办公室主任普学旺教授介绍了傅斯年图书馆馆藏彝文《董永记》一书及其渊源,认为彝族先民对中华孝道文化的认同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丰富董永传统研究、构建彝汉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独协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松冈格副教授说,通过研究,发现彝族生育经提供了一种彝族社会的再生产的核心概念的经典,而且毕摩用它进行的仪式是通过提供这种概念来联结起治疗和文化实践。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安娜博士(Anne Buckley)分享了澳洲学者将彝族作品从彝语翻译成英文的经验。探讨了与澳大利亚土著成员分享深刻的彝族经典声音的跨文化合作优势,特别是在制定高等教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据悉,此次会议持续两天,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学者们对彝族灿烂文化的发展史和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彝族古籍文献的收藏、整理和保护各抒己见。

据悉,此次会议由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承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翻译中心协办。(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张世豪)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