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杨甫旺代表建议:抢救、保护彝文古籍文献的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7-04-05 08:57


(记者  祝阅武  李慧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独创文字的民族,并用这种文字创制了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彝文典籍是彝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内容涵盖哲学、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宗教、法律、伦理道德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彝族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由于建国前彝族地区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组织和国民教育体系,彝文和彝文典籍只掌握在民间知识分子——毕摩等少数人的手里,因藏书条件有限,加之受各种天灾人祸影响,许多珍贵的彝文典籍破损流失。建国后,虽然国家积极开展彝文典籍搜集,保护和抢救工作,但当前保护、抢救彝文古籍的任务仍很艰巨。

杨甫旺代表说:首先,大量彝文古籍散存在彝族民间,古籍破损、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实地调查,目前存世的彝文古籍总数约80万册(卷)以上,仅四川凉山州的普查统计,全州民间还散藏有50万卷左右的彝文古籍;贵州毕节等地有3万余卷,云南有6万余卷。传世彝文古籍绝大多数均为手稿或转抄本,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但因长期流传于民间,经烟熏火燎和湿热天气损伤,大多破败不堪。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和个人收购、收藏了一批彝文文献,国外一些民间团体、个人也私自收购了一些彝文古籍,珍贵的彝文古籍一批批流失国外。

其次,彝文古籍的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如:没有专门的彝文古籍收藏保护机构,保护施条件落后,懂古彝文的人才极度缺乏;古籍保护和修复手段落后等。

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对彝文古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缺乏足够的征集保护经费;征集到的彝文古籍未能翻译整理出版;未能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继承制度。

彝文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是祖先留个我们的珍贵财富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彝文古籍文献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本着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彝文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彝文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

为此,杨甫旺代表建议:

1、强化对彝文古籍重要性的认识。有关政府要切实把彝文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彝文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流失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组织、联络、协调和指导职能,建立和完善高校、社科研究单位好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彝文古籍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2、建立专门的彝文古籍保护机构。尽快启动国家层面彝文古籍保护项目工程,建立各级彝文古籍保护机构,在彝族聚居区的州(市)、县两级建设标准化的彝文古籍书库,推进彝文古籍保护名录和彝文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建立3—5个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彝文古籍修复工作室。

3,建立彝文古籍传承机制,培养传承人。彝文古籍大多由毕摩所掌握使用,靠毕摩们以手抄的形式在内部通过仪式来传承。由于多数毕摩现已去世或年老体弱,使许多古籍未能及时翻译而成了无人能懂的“天书”,造成彝文古籍的间接流失。建议把精通彝文古籍的毕摩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适当相应生活补助,创造一带的工作条件;实行民族古籍传承人员命名制度,建立保护和完善民族古籍传承机制。同时,要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彝文古籍保护和整理研究队伍,特别是懂彝文、热爱民族文化事业的彝族青年知识分子,着力培养骨干、储备后备人才,培养古彝文字整理研究、古籍修复和彝汉双语人才的培养。

4、加大彝文古籍调查、征集、研究经费投入。彝文古籍工作是一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公益性事业。彝文古籍绝大多数都散藏在民间,许多珍本善本弥足珍贵,征集难度大。建议国家层面设立民族古籍保护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民族古籍的征集、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各级政府应当把彝文古籍的调查、征集、整理、研究、出版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彝文古籍期间、保护所需资金。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