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云南玉溪市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正逐步消亡

作者:玉溪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6-12-12


外国学者在彝族地区调查

外国语言学家、学者到玉溪市少数民族聚居地考察

外国语言学家与少数民族群众友好交流

 

外国语言学家与少数民族群众友好交流

     12月2日至5日,第二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玉溪师院召开,30多位中外语言学专家纷纷呼吁,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因为“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失!”

    少数民族语言灭亡速度加快

    据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全世界通用着8000多种语言,可仅过20多年就减少了2000多种。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迅速灭绝。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玉溪师院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白碧波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那么,以语言为载体的歌、舞、音乐、传说等各类文学艺术都将迅速消亡。语言的缺失将给这个民族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人类经过千万年积累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将受到致命的威胁。

    玉溪市有彝、哈尼、傣等8个少数民族,人口65万余人,占全市的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会说会写本民族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白碧波说,玉溪市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全世界大同小异,都存在着逐步消亡的问题,比如通海的哈尼族群众已经不会写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被汉化的趋势明显;红塔区洛河乡梅冲哈尼村,四周被彝族村寨包围,哈尼族会说哈尼、汉、彝三种语言,存在被彝化的现象,民族传统、习惯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玉溪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能说能写本民族语言的已是屈指可数。

    毕摩是彝族中懂得古彝语古彝文、通晓本民族风俗礼仪的知识分子。据峨山县民宗局调查,改革开放初期,峨山县的彝族毕摩人数不少于50人,而现在已经不足20人,有古彝文经书、会主持丧葬并能念诵、解释经书要义的已经不足10人,对占全县总数55.51%的8.35万彝族群众来讲,彝族毕摩成了稀世之品。

    强势经济、文化冲击是消亡的“杀手”

    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的原因,一方面,是一种强势经济、文化对弱势的冲击。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教授大卫·布莱德雷说:“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汉民族,为了改变现状,他们就要向外发展,并学习强势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经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科技词汇,而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很有限,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再去学习。掌握这些语言的老一代人去世后,语言将没有办法传承下去,长久以往,本民族的语言就被忽视,逐渐衰落了。”另一方面,是民族语言中存在错误观念。峨山县民宗局李增华说,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中,普遍认为民族语言是落后语言,即使是对本民族语言有感情的人,也会在社会的接触中因为经济的落后而对本民族的语言失去自信。

    怒江州福贡县政协文史委胡玉来认为,民族语言教材缺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够是民族语言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少之又少,汉语教学的强硬灌输必定会让孩子们离民族语言越来越远。

专家支招:

    政府重视、消除歧视、双语教学

    美国籍学者范秀琳(中文名)认为,保护濒临少数民族语言的首要任务是要消除民族文化、习惯的歧视,保护好他们已有的民族特色,树立民族群众的自信心。

    胡玉来说,政府应该将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从“双语”教学入手,切实解决好民族特需教师和“双语”师资紧缺、“双语”教材老旧单一问题。

    大卫·布莱德雷认为,本土语言学家和行政管理者应对各民族的典籍进行整理,编写教育教材,帮助他们学习好自己的语言。(完)(记者 刘跃 文/图)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