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8-06-11 11:13
2018年6月9日上午九点,“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揭牌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开发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文澜镇大台子村委会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蒙自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省州两级彝学会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文山州砚山县、开远市碑格乡,蒙自市老寨乡、西北勒乡、雨过铺镇的彝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代表和大台子村村民总共百余人。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中共蒙自市市委副书记张俊鹏、蒙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尹艳女士、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瑞华,蒙自市政府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张丽红、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冯梅和红河州政府原副州长普乔艳、蒙自县政府原县长李增耀、理云昌。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云南省彝学会常务副会长、云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白兴发教授、红河州彝学会会长松万明、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兼红河州彝学会常务副会长师有福、红河州非遗科长曹慧、红河州非遗中心主任段勇,以及红河学院国际学院院长杨文伟,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的李金发博士、高文博士,还有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的来自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十余名留学生。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环节: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揭牌和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开发研讨。在传承基地揭牌之前,进行了彝族传统刺绣展示和歌舞表演。会议由蒙自市彝学学会副会长陆锦花女士主持。
刺绣才艺展示旨在传承和弘杨彝族剪纸刺绣文化,切磋剪纸、刺绣技艺。活动期间主要展示了蒙自彝族尼苏人民间剪纸技艺和刺绣技法,会场上展示的刺绣技法有:挑花绣(蒙自老寨、开远碑格)、纸板绣(文山砚山白沙坡)、两海片区尼苏剪纸绣、现代绣等。
(传承基地展览厅里部分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立足于蒙自地方彝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服饰、刺绣、歌舞等基础上成立的云南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作为这家成立一年多的公司董事长的李丽琼向参加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们介绍了公司成立的初衷和业务内容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刺绣展览室的工作人员们热情地介绍了蒙自彝族传统的刺绣及服饰文化。展览室里还收集和陈列了一些传统服饰、刺绣工艺品。我们得知,蒙自彝族刺绣传承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传承者、爱好者,如永宁传习馆的李美江团队、大台子村团队。她们向我们现场展示刺绣的手艺、技巧。
(上两图分别为展览室的接待工作人员、参观者)
(上两图:现场刺绣蒙自的大娘们认真构图、上绣)
此次会议及活动,得到了十余名在红河学院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的称赞,他们对蒙自彝族的刺绣和服饰文化非常感兴趣,在现场和民间老艺人进行了交流,特别是来自斯里兰卡的一名男生,在这之前就向彝族老大妈们潜心学习过,手很巧进步很快,受到了大妈们的一致表扬。
在彝族刺绣及服饰文化的传承活动中,地方小学也纷纷参与进来,地方文化在孩子们中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和了解。开远碑格小学、蒙自大台子小学的校长也参加了会议,蒙自大台子小学的两个小学生还上台亮相。
在彝族传统刺绣和服饰文化的传承中,彝族底层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开始树立,开始具有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纷纷参与了进来。笔者得知如文山州砚山县白沙坡刺绣之乡合作社的领导杨树芬、杨树英、王建芬。开远市碑格乡彝族刺绣传承人杨丽芬、余美兰、余丽琼、付呢楼、王翠英。蒙自老寨彝族刺绣传承人何秀英母女俩。蒙自西北勒彝族刺绣传承者王翠英,等等。他们都是涌现出来的民间艺人。他们乐在刺绣生活中,用刺绣作品和精美服饰展示和讴歌着当前彝山彝寨的小康幸福生活。
笔者注意到,传承基地的牌匾中是用彝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彝文采用的是彝语南部方言地区(即滇中、滇南彝区,在清代,这一地区的彝族毕摩会考、彝文的规范、推广曾以临安府建水为中心辐射)民间流传的古彝文,这一地区的古彝文,俗称“滇南古彝文”。在采访中发现,尼苏小镇的开发和旅游文化宣传中,彝文的使用还不够多,彝族文化的形象未充分展示出来,只有自然景观而人文景观不足的开发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研讨会阶段,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发言。依次发言的有: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师有福研究员,他指出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巨大,如彝文古籍中记载,彝文的发明和传播中有女性参与。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彝族女性需要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传承好刺绣文化、服饰文化,继续发挥好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红河学院彝学研究中心的李金发博士,发言指出蒙自彝族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彝族文化对地方社会曾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地位重要。如直至清代末期,史料中还记载有蒙自坝子的汉族和城里的士绅,模仿和接纳了蒙自彝族的生菜凉拌饮食风味,还学习彝语以便和彝族民众打交道。此外,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生还有在蒙自和当地彝族一起过火把节的记录。但是,在当前的发展中,蒙自彝族的文化衰落、失传现象严重,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没有讲好自己的故事,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面临问题、困境和机遇。希望蒙自彝族上中下各层互动,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长桥海、大屯海边的彝族民众,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蒙自市文化馆的李丽芬老师,她把蒙自彝族的刺绣服饰和石屏尼苏支系花腰人的刺绣及服饰作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手艺、技巧,提出了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思路。
著名银匠龙全武,讲述了自身十多年的银匠生涯,他走遍了云南各民族地区,他总结和比较了彝族银饰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银饰文化的异同,指出“彝银”曾在历史上比较著名和有特色,导致古代彝族重视白银甚于黄金,更有无银不成礼仪的传统。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传承出现问题,当前“彝银”文化已经基本消失。
红河州彝学会会长松万明发言指出,红河州的彝族刺绣和服饰,非常富有特色,内涵丰富,但是在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和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在传承、创新和发展方面滞后,需要迎头赶上。
蒙自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瑞华指出,蒙自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内涵丰富,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在刺绣和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中,需要记住“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红河州非遗中心主任段勇发言指出,红河州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是非常重视民族刺绣和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希望蒙自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利用一切资源,传承和保护好刺绣和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彝学会常务副会长白兴发教授发言指出,在当前党和政府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地都在努力传承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这当中,有搞得好的,也有搞得一般的。希望蒙自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多走出去交流,取长补短,大跨步发展。
最后,蒙自市彝学学会老领导李增耀、理云昌两位先生,回忆了蒙自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的变迁,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蒙自彝族文化消亡加速,保护和传承滞后。在当前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中,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了,但是传统文化没有跟上。希望地方政府支持、学者指导、民众参与,平衡好传承和开发的关系,共同来保护和传承好蒙自彝族文化。
最后,主持人陆锦花宣布,本次“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揭牌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开发研讨会”圆满结束,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后持续关注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多来传承基地指导工作,希望蒙自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柳贤,为红河学院学生,亦为滇中、滇南彝语南部方言区彝族文化微信公众号“莱国索”的小编。)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