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创新创业的彝乡追梦人-蒙自彝福汽车用品店舒文龙

作者:毛理想(支格阿想)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阿卡渡文化”
发布时间:2019-03-26 09:47


原标题为:创新创业的彝乡追梦人-蒙自彝福汽车用品店舒文龙先生》

在微信公众号“莱国索”彝人交流平台和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中,听说有三家店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之一就是“蒙自彝福汽车用品经营店”,于是,趁着周末,笔者和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协会的赵萍、凤蕊、何杰四人去采访了彝福汽车用品店的老板舒文龙先生。

之前,我和舒文龙先生并不认识。在去采访之前,李老师简单介绍了他,说舒文龙先生是改革开放后,彝族山村青年追逐梦想、勤劳致富的典型,在进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今天,很有宣传意义。

舒文龙,彝族,出生于玉溪市峨山县大龙潭乡玛腊依村,这是一个哀牢山东北麓的靠近楚雄州双柏县的彝族小山村,民风淳朴,人们勤劳好客,但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烤烟经济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彝族文化方面,这里和双柏县的安龙堡乡、大麦地乡互动较多,如该村的媳妇有不少来自红河支流绿汁江对岸的双柏县。

(图为舒文龙先生)

在二十多年前,该村属于贫困村。当时,由于家庭困难,舒文龙中学没有读完就辍学回家务农了,但彝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舒文龙曾经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就注定了像山里的蘑菇一样生于斯死于斯。在过去,父辈们的生活道路就是儿子们未来的生活路径,人们祖祖辈辈在红土地里务农、放牛、娶妻、生子、盖房子,一成不变的小农式生活模式,代代相传。当时,舒文龙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走出山寨,去城里闯,因为,村里还有好多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去过省城的就屈指可数了。

舒文龙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随着加入了WTO,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城市对乡村的拉力更加明显,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开展乡村劳务输出活动。附近村寨和本村的彝族青年们开始外出打工,舒文龙也有自己的小小梦想,想去山外的世界走走看看。2008年,舒文龙到了昆明,在昆明菩丕经贸有限公司打工送货。

作为打工仔,从最底层干起,风吹日晒,辛苦是免不了的,作为之前没有见过世面的懵懵懂懂的一个彝族山村青年,更是经历艰辛和无奈。起初,他作为送货小哥,骑一辆摩托车在昆明大街小巷里送货,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舒文龙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梦想和初心:打工赚点钱,然后回老家盖栋新房,找个媳妇结婚。可以说这是无数山村打工仔的愿望。

在打工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有些工友受不了苦辞职了,有些工友和老板合不到一起也离开了,几年下来,工友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坚持下来了。由于舒文龙对待工作负责踏实,待人诚恳,勇于吃苦耐劳,深得公司管理者的信任和喜欢, 他开始在公司参与汽车装饰工艺。在学习制作汽车装饰工艺期间,他勤学好问,不断提高技艺,成为公司的业务得力人员。

 

(图为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协会学生与舒文龙先生的访谈)

2011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决定在省内地州市开辟市场,舒文龙由于为人诚恳老实、思维活跃、业务扎实,成为了不错的人选。舒文龙来到了红河州蒙自市。

初来乍到蒙自,舒文龙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过程。过去,当小工的时候,舒文龙觉得当老板很轻松。现在自己当了老板,才发现当老板更为困难。一开始,他就一个人,老板也是他,小工也是他。新市场,新面孔,如何开拓市场建立客户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无数次的跑业务、递名片、展示新产品、谈判、拉单、赶工、交付、反馈、改进等工作,对于不善于交际、汉语口才不好的舒文龙来说,成了很大的困难。如他好几次到汽车公司门口,手里拿着名片或新产品徘徊,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后来,为了生存和发展,他只好硬着头皮上阵。慢慢地,他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挑战。

在蒙自,汽车用品店很多,竞争非常大,不断地有新店冒出,也不断地有老店倒闭关门。彝人的传统优良品质,成了舒文龙的福气,他再次用诚信守信、业务扎实、质量过硬和吃苦耐劳坚持了下来,并站稳了市场,如彝福汽车脚垫、地垫,销量很好。多年下来,蒙自彝福汽车用品经营店与多家汽车销售店、汽车美容店、汽车装饰店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图为彝福汽车用品店的产品

(图为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协会的学生与舒文龙先生合影)

在这过程中,舒文龙努力和精心经营着他的小店,追逐着梦想,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人事业,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

彝族村寨出来的人,晚上做梦都会梦到在山里捡菌子,舒文龙和家乡有割舍不断的情感。随着业务的扩大,舒文龙带了几个本村和隔壁村的小伙来蒙自彝福汽车用品经营店上班,给他们传授汽车装饰的技巧,解决了同村人的就业问题,现在,这些小伙穿梭和忙碌在蒙自的大街小巷,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一个人的追梦故事带动了无数人的梦想。

舒文龙的微信好友里,有很多的父老乡亲。他时常惦记着家乡的情况,比如谁家小孩考上了大学,谁家盖了新房等。家乡那边有人生病筹款,他多次捐助并加以宣传给家乡的病人带来了一定的善款。

近些年,参与管理了蒙自“巴菲盛宴西餐厅”;他还在家乡搞高原生态农业,参与管理了“纳素吉萝彝福农田生态农业”。虽然尝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亏有赢,但显示出舒文龙并没有原地踏步,他的梦想没有停歇。

舒文龙不忘根不忘本,对彝族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商店和农田的起名中都带上了浓厚的彝族文化烙印,如“彝福”、“纳素”(为峨山县彝族纳苏人的自称)、“吉萝”(为彝语南部方言中的“福禄”)。对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乐意做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他不求回报地支持了此次的“首届滇南彝语故事大赛”。

舒文龙先生的人生经历,属于典型的彝山追梦经历。他的奋斗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中彝族山村的变化和进步。他对家乡群众、彝族文化的厚重情感,以及他追逐梦想,永不停歇的时代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图为本文作者支格阿想(右)与舒文龙先生合影

作者简介:
    毛理想,彝名:支格阿想,现为红河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02班学生,蒙自市作协会员,热爱民族,热爱文学,期待每一个生命绽放!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