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彝族“开街节”:万人共舞万人歌

作者:新华网云南频道
发布时间:2007-02-27


 

集市花鼓跳新春

    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峨山县地处滇中腹地,交通便利,县城距昆明113公里,距玉溪市中心城区27公里。国道213线(玉元高速公路)穿越县城而过。峨山,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5.8%,素有“滇中绿色明珠”之美誉。 
  峨山县总人口15万人,境内居住着彝、哈尼、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充满神奇传说的“火把节”是彝族各支系的共同节日,这一节日承袭着彝族对火的崇拜和对光明的向往的传统。每逢火把节,彝族人民万众欢腾,热情如火,彝族青年男女围成圈,手拉手,肩并肩,尽情跳跃欢歌。夜幕降临,点点火把巡游在田间地头,青年男女怀抱月弦,击鼓欢歌,通宵达旦。此外,“吃花酒”、“开新街”等活动,也无不闪耀着彝族人民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色彩。
   峨山的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活动丰富多彩,他们常用山歌驱除寂寞和疲劳。山歌主要有七字、白话、跳乐调子等三种类型。歌曲涉及的内容广泛,山山水水,草木花鸟,友情爱情,传说故事等。而跳乐,则是彝族主要的歌舞活动。男女青年喜欢在夜间升起篝火,小伙子弹起四弦,姑娘们击掌附和,围着火堆,合着调子翩翩起舞,舞步豪迈粗犷,表现了彝族人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春节后的第一个赶集日是峨山彝族传统的“开新街”,是彝族人民进行物资、文化交流的节日。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街天,彝家人都要聚集到集市上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龙潭乡团委以“开新街”为契机,各雪、迭所等村团总支相继组织成立青年文艺队,邀请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教授青年们花鼓舞、烟盒舞、等彝族舞蹈。农村青年们利用农闲时间聚集到一起,跟着老师用心学习,“开新街”时跳起彝家舞蹈,展示彝家青年风采,以实际行动弘扬彝乡民族文化。

    2月5日,记者来到富良棚乡,感受了一番“开街节”的热闹与欢乐。

    富良棚乡位于峨山县西北部,距县城61公里,有彝族同胞976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5%,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乡。该乡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富良棚乡的彝族同胞向来以“能歌善舞”而著称。  

   2月5日一大早,富良棚乡彝族群众便身着节日的盛装,弹着月琴、舞着长龙,从附近的村子赶来,数千名邻县的彝族同胞也跋山涉水地赶来了。

    中午一点,在笑声、爆竹声、铜锣的鼓点声中,彝族“开街节”在欢腾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由民间自发组成的150多支花鼓队,13支舞龙队、舞狮队和杂耍队,一下子从乡文化中心倾巢而出,青年人舞起大龙,少年们舞着小龙,妇女们跳起花鼓舞,老年人则围成圈跳起了烟盒舞,数千名群众夹道欢迎、竞相观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他们为精彩的表演而喝彩,为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祈福。

    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彝族群众背着土特产,一路欢歌,从双柏、易门、新平等地赶来,富良棚乡街子上人山人海。各种日用百货、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个体私营流通企业的货摊有1000多家。

    表演者一路上吹吹打打,兴高采烈,老朋友们相见叙旧,年轻人们趁机谈情说爱,真是“一路欢歌一路笑,万人共舞万人歌”,场面十分宏大热烈。表演者们一个点一个点地表演,以歌舞的形式给街上各家个体商户拜年,同街上的各族同胞们共舞共唱,唱够了,跳够了,表演者方才上路。这个时候,往往出现许多逗笑斗趣、插科打诨的场面,人群中会不时地爆发出阵阵开怀的大笑。

    夜幕降临后,彝家儿女燃起了熊熊篝火,围着火堆弹起三弦,跳起大彝乐,唱起彝家小调,大家尽情地欢跳、歌唱,一起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开街节”充满着彝族人民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富良棚乡的王志堂老人告诉记者,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街子天,彝家人都要汇集到集市上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一年之际在于春。王志堂说,春节期间,彝家人通常是不下地干活的,因此,每年的“开街节”这一天,都要去赶新街,庆祝春天的来临,采购锄头、铁锹、化肥等农用生产物资,开了街后,家家户户就要忙着下地,开始一年的春耕生产,只有抓好春种,才能迎来秋天的丰收。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