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龙正清“抢修”彝族民间文化
作者: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07-03-24
“作为与汉字同期产生的唯一的其他文字,彝文古籍的整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散落民间的彝文古籍作品达10万卷,因为没有钱收集,我们只能派工作人员上门去抄”“按每年翻译整理20卷计算,整理完现知的彝文古籍要100年的时间”——5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民委民族古籍翻译办公室主任龙正清用这样朴实的三句话,为记者描述出重视不够、资金不足给彝文古籍整理、保存工作带来的重重困难。
眼前的龙正清代表并不健谈,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才知道这位穿着灰色对襟布褂的老人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学者:相关著述数百万字,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地有关部门的奖励,学术研究论文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评价和较大影响,业绩斐然。自1986年投身到“抢修”彝族民间文化以来,他对这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谈话中记者得知,贵州民族出版社刚刚出版了龙正清代表的两本新书,其中《夜郎史集译稿》达80万字,还有一部约40万字的书稿正在翻译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龙正清的脸上看不出特别高兴的表情,“如果按现在每年10部~20部的翻译速度计算,整理完现知的彝文古籍要1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他的表情略带沉重。由于资金不够,他所在的古籍翻译办公室无力收集更多古卷,只好雇了几位工人把借来的书一字一字抄下来,办公室的10位同事则忙于翻译。
但即使翻译出来,要出版也需要一定资金,而这却非龙正清所在的古籍办能力所能承受的。近两年的人代会上,他都会提出相关建议或议案。当谈到“像保护敦煌艺术一样采取数字方式保存”或“请电视台拍纪录片以弥补不能收集更多珍贵古籍原本”时,他连着说了几次“地方财政太紧张,没有这个能力”。眼下,他能想到的可行办法是与贵州大学合作,采用影印出版的方法“部分还原”珍贵的彝文古籍。但是,连年建议还是给龙正清带来了曙光。记者看到,2002年他与5位代表一起提出的“更县名打造夜郎文化品牌的建议”正在实现,“夜郎都城民族文化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已被列入今年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而东巴文字在国内外人气急升的例子也给了他一定信心——据他考证,纳西族的东巴文字里有不少字自彝族文字里演变而来,彝文古籍当然更应给予重视。他希望,彝文古籍整理、保存项目能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的重点工程中,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本报记者 王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