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关于彝族文字传承的思考

作者:八月门,http://blog.sina.com.cn/u/56da57790100064h
发布时间:2007-04-24


    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大家庭来说,统一是建立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哲学上说矛盾即存在,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决定了事务的性质,而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就经济而言现代化就城市化的过程,就文化的趋势而言,将是个汉化的过程。汉化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保存本生就是一对矛盾,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政权都将汉文化的推进作为本民族迈向先进生产力的第一步来强制推行。从穿汉衣,到说汉话习汉语,到与汉人通婚,强制的或者自愿的,都是将汉文化视为先进文化来推广,而本民族的文化则融合与汉文化,甚至消逝,匈奴、鲜卑、契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何让汉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的对立,统一在民族融合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急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伟大构成。凉山的崇山峻岭并没有阻隔汉化的快速步伐。作为执政党的主流文化,汉文化推行前所未有的火爆,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官方话从全国的普通的推广,到地方普通话、四川话并行,这种步骤从侧面来看就是彝族文化的从地方主流转向次流的过程。金阳,这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绝大多数人需要查地图才知道的地方,在社会主义步伐中,依然抵挡不住汉文化的巨大稀释作用。从理论上来看,地理位置的偏僻、交通的不便减缓了汉化的程度,保留了彝族浓厚的民族色彩。但事实并非如此,金阳彝族文化的传承令人担忧。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基本的传承方式是靠文字。文字乃民族之本质也,文字与民族文化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当年日本倭寇侵华时推行的奴化政策之一就是在沦陷实行日语教学,旨在从民族文字的根基摧毁华夏文化、灭亡中华民族。文化的没落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衰落,文字的消逝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在金阳几乎是彝族都会说彝语,可是懂得彝文的却寥寥无几。随着汉文化的侵蚀,试想百年后将无人会彝文,到时会说彝语的也将寥寥无几,再过五十年,彝文化将所剩无几。

    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必然的结果。事物发展的常理是一个前因后果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彝文的没落,不是单单是金阳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凉山要面对的问题。从历史到现在,不是个单纯的汉化引起的问题。任何民族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而来的。金阳地区的彝族同整个彝族一样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汉族在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彝族则在经历漫长的奴隶社会。

    概括历史上的原因,彝文延续的问题,是由于政治上没有地方统一性的政权,农业生产的落后,地理环境的制约。 

    奴隶社会对人的制约是桎酷的,人对于奴隶主而言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工具没有掌握文字的必要性,因为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字则是为奴隶主唱颂歌的。即所谓文字的专属性。学习文字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祭师等统治阶级的特权,这在其他国家的奴隶社会是一样的。奴隶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无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学习彝文,也没有学习的必要性。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实行的都是愚民政策,作为奴隶是不需要有思想、懂文字的。所以说真正的彝文字的推广普及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开始的。

    封建社会的产生基于人身的相对自由和农业的生产力的提高。文字的推广则基于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需要。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是落后的,农业的不发达,意味着物资的不充裕。这就限制了供给能力。供给能力的不足意味着进一步对外掠夺的能力被限制了,凉山地理环境则限制了对外掠夺的范围。统一政权的形成始于对外的掠夺和扩展。只有地方或者全国范围内统一政权的形成才有文字的巨大需求,因为地源辽阔了、人口众多了,文字的推广普及才有利于统治。也只有这样需要更多的懂文字的牧民、牧官等基础和中层管理者。而彝族区家支的林立、武斗的不停、农业的落后,无法在金阳形成一个强力政权,对内统一对外扩张。

    缺乏地方统一政权的缺陷反映在文化上则是文字延续的艰难。只有地方统一政权的形成,才有地方统一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才能完善大众国民教育体系。良好的教育体系对于文字的推广是一种保证。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视,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十一五文化纲领也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列入其中。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学。少数民族文字进入了真正的普及时代。在政府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文字依然在消逝。就拿满族来说,这个曾经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在今天它的文字、它的语言却要“濒临灭绝”了。满族集中在华北平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依然出现这种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就彝文而言现阶段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育水平的落后。而是应受教育的人数多。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的落后。

    现阶段彝文的传承的主要问题根源在于经济,政治上国家还是很支持的。首先我们从教育这个最直接的传承方式来看问题的所在。按照市场资源配置的规律,经济越发达教育体系就越完善,教育设施就越齐全,教育师资就越充足。金阳地区,乃至整个凉山地区教育的落后,是制约彝文发展的瓶颈。一切问题都归结于经济问题,教育的落后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但经济是把双刃剑,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使文化没落。在完全市场化下,一切以市场为主导,彝文的市场价值还没有更好的开发出来或者更直接的体现在人们面前。往往学彝文的工作成为最头痛的问题。所以学习彝文的少之又少。就算是学习彝文的,由于种种原因其掌握的程度也是很脆弱的。总的来说就是数量少质量差。整个彝文的教育体系薄弱,教育师资不足或者质量不高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从经济学上来看资源是稀缺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分布也造成资源的稀缺性。教育作为一种资源,在凉山来说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贫穷使这里受教育的平均程度很低。金阳的教育程度普遍在初中。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字传承,只接受到初中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漫长的一生足以将9年所学忘得干干净净。况且彝文的现实使用率也是很低的。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保证适度的总量人数来占有这些资源是必要的。对于落后地区更是如此。因为人的总量越多分得的份量就越少,在教育上质量就越差。所以说国家对于人口的控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为了保证普及高质量教育、打造高素质的公民。不可否认计划生育的成绩,但在凉山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一般家庭可以有两到三个孩子。计划生育的控制力于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生活的成本就会相应的提高。经济越落后,人生活的成本就越低,人作为一种劳动资源的意义就越大。农业家庭的建立基本于对于人口的需求。所以在凉山多数农村家庭生育数是大于等于三的。家庭应受教育人口的众多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制约彝文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有限的教育无法保证所有人接受教育。

    再次经济的不发达、农业生产的原始,使知识的价值无法更直接更有效的体现。农业在不发达地区依然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在金阳地区更是如此。商业在县域内的不发达,制约更多的人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更加靠智慧生存的职业。相对于知识,体力劳动来的成果更直接更快。对于知识的认知,认同感不强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在物质不充裕下是第一位的。作为四川著名的贫困,金阳多数人的需求处于比温饱好一点处于贫困生存需求的阶段。学习彝文,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不是很强烈。

    对于矛盾要抓住它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主导了矛盾的性质。对于问题的解决要标本皆治。对于彝文在彝族地区包括在金阳地区的失落,其根本在于经济的落后。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要发展金阳乃至整个凉山的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民众的生活改善了,需求才会上另一个层次,教育才能被提到首要的位子。

    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彝文的转播中应当高度重视政治的力量。彝文也只有得到政治的有力支持才能更顺利的保存下来。政府要加大保护彝文的力度,在彝族地区实行彝汉双官方,就像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改革那样通过政治的途径来强硬推动汉化。在文字上全面的推行彝文汉字并行。就是在彝族区所有涉及书面文字有关的内容全面实行彝汉双文书写,当然这里更多强调的是彝文的推广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政治力量强行推广彝文。同时立州法县规保护彝文。同时政府应该在彝族区制规定适学儿童必须接受彝文教育,且要对受学的时间做出最低规定(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彝文的时间量),并将彝文教学纳入彝族区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彝文化研究机构政府要成立彝文保护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于考彝文专业的学生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进入更高学府区深造,并提倡其毕业后回到凉山州从事彝文相关的研究、教学、推广工作。相信以经济发展为依靠、以政治支持为推动、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定能够将彝文顺利的传承。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