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5-0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彝族“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申报遗产专题片
解说词
闪回镜头:(大山、彝族民居、婴儿降生或啼哭、取名、成人礼仪、死亡。)
同期声解说:生与死是每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其文化内涵因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内容的差异。凉山彝族的“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就是对人本生命终极关怀的独特解答,这种仪式在凉山的腹心地——美姑,至今保留完整。
推出片名字幕: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四字加彝文)
一、概述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幅员面积2731.6平方千米,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地形复杂多样,山岭连绵,异峰叠起,高山环绕,河谷深切,最高海拔4042米,最低海拔640米。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8.2%。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等记载,早在公元前111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在美姑河畔设置卑水县,凉山彝族被中原王朝纳入了“西南夷”的族群范畴。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及历史文化因素,美姑境内保留了古朴的传统文化,历来有“毕摩文化之乡”美称,尤其是彝族“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保留十分完整。主要分布在美姑县的拉马阿觉乡、合姑洛乡、苏洛乡、侯果莫乡、洒库乡、龙门乡、尔其乡、洛俄依甘乡、依果觉乡、农作乡、巴普乡等农村。(拍摄分布地图)
“尼木措毕”是一种将祖灵送归想象中的祖界——额穆濮固的仪式行为,它主要以人本终极关怀为宗旨,送灵归祖为内容,祈求子孙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字幕加画外音)
“尼木措毕”,一般都以宗族或家支为单位,按下一代送上一代的习俗,在冬季择吉日进行,其归向是将“玛都”祖灵牌等通过一定的仪式程序,将其送入同宗祖灵箐洞,完成让祖灵归宗的任务。这种仪式表达了子孙对先辈的崇孝,寄托了生者对亡者的思念,报答了祖妣对子孙的恩德,也暗喻出祈求祖妣荫庇子孙的愿望。
彝族先民供奉祖灵的事迹,远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存在,据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载: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石尔俄特时代之前,就已有母系谱系的传承,到了石勒俄特“寻父”时,居于约木阶乃的兹尼石色的谜语中就有“三节不烧的木柴为何物”之语,谜底就是“家中供奉的祖灵”,兹尼石色还告诉石尔俄特应当把“祖灵挂在墙壁上,作毕之后供在神位上,超度之后送往箐洞中”。彝族祖先崇拜产生于彝族母系氏族外婚制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或更早一些。考之汉文古籍,此俗也由来已久。明清之际,祖灵信仰中的安灵仪式十分盛行。
在彝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彝民族,其全民共同的族源、族史,共同的迁徙经历,共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等,构建了彝族族体的同时,也是各支系彝人共同的“族群记忆”。送灵归祖是彝民族永恒的 “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集体无意识、族群记忆和历史生命积淀。通过仪式生活传承,演绎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概念和人文历史象征意蕴,完成了深隐着巨大文化信息的精神创造和独特的认知方式。“尼木措毕”仪式为彝族人的历史记忆与生活实践提供了一种连接过去、现在并自觉指向未来的文化历史延续性。
“尼木措毕”仪式,内容丰富,意蕴深邃,是彝族毕摩文化中层次最高的仪式。其中,安灵、净灵、送灵仪式最为隆重。
安灵,包括拔灵竹、招灵附竹、制做灵牌、献药除疾、祭灵供灵等程序。
(制灵牌的过程与定格用蒙太奇方式)
(字幕:“设灵祖所依,设灵妣所附,设灵保子媳,设灵佑子裔,设灵子孙昌,设灵子孙旺,设灵六畜旺,设灵稼穑丰。” ——彝文文献《献药经》)
净灵,包括唤灵、敬酒献水、堵塞污祟、做灵桩、扫尘、解除孽业、换灵桩、白赎白净等仪礼。
(背景原声:用几个毕摩同诵《依伙调》)
字幕:古时阿布布也死,阿亚亚也死,老白头也死,壮黑发也死,勒格挂空死,特比断气死,老树朽腹死,老石裂层死,老牛脱角便要死,老马伤额便要死。不死不病者,白天有太阳,太阳落山也是死,黑夜有月亮,月亮下冈也是死,汉地有塑像,塑像裂烂也是死,不死人间人为患——《苏尼维勒债》。
送灵,包括就是把已净化的祖灵送归祖界,其程序招待祖妣、变祖幻妣、指路、婚媾、收尾、送灵牌入箐洞等。
(背景原声:《指路调》)
(字幕:烈火烧头发,头发变山草,随着吹风生。肌肉变沃土,与大地共存。烈火烧骨节,骨头变石头,与山河共存。烈火烧气息,气息变成雾,雾色罩山川,与山川共存。烈火来烧血,鲜血化作雨,雨露润大地,万物生朝晖。烈火熊熊烧,全皆化尽了,唯留一双眼,炯炯闪光彩,永远望前方——《指路经》。
(字幕:祭品随尔去,祭品随尔时,谷魂留人间;灵牌随尔去,灵牌随尔时,寿禄留人间;繁衍随尔去,繁衍随尔时, 育魂留人间,子孙更兴旺。牺牲随尔去,牺牲随尔时,畜魂留人间,五畜更兴旺;神座随尔去,神座随尔时,仪式留人间,灵牌乐融融。——《指路经》)
“尼木措毕”仪式不仅是子辈对父辈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是家支成员、亲戚和近邻参与的共同行为。它的内容涵盖了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农业、畜牧等领域,是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赛马、选美、摔跤、斗牛是仪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表演项目,从古至今代代相传,表现了彝民族自然通脱、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二、价值(字幕)
“尼木措毕”,既是彝族祖先崇拜与原生文化的传承、传播的重要过程,也是古老民俗传统的活态演示方式,具有程式化、宗族世袭制、知识传播性,以及象征性、娱乐性和全民性等特征。“尼木措毕”及其口承传统,其价值在于:一、它不仅是彝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核心成果,也是西南民族交往、迁徙史和文化史及其历史记忆的重要见证,对于见证悠久丰富的中华古代文明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二、在许多古老的原生民俗传统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仅能靠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来回忆时,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以活态的形式得以保留,对于追溯史前文化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三、它是彝族民众人本终极关怀思想的生动体现和重要见证,对于深度体味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当代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四、它是联结和强化彝族家族成员间血缘认同、心理认同的主要纽带,对于民族自信力的培养,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它是高亢豁达的生命礼赞,彰显着彝族民众独特的生死观、宇宙观;六、“尼木措毕”仪式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性,其仪式的包容性和巨大的文化张力,对于提供传统文化范式、强化社会稳定、寓教于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濒危状况(字幕)
当然,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在新的工业文明、新的时代文化语境下,彝族“尼木措毕”仪式遭遇了空前的冲击和挤压,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若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将很快面临消失的危险。
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毕摩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日渐消失,特别是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民众相信毕摩的程度日益消减;二是毕摩文化历经了多次摧残与破坏之后,在许多地方,毕摩做仪式,删减了很多程序和内容,仪式程式的简单化、象征化普遍,原生态的送灵归祖文化正在消逝;三是传承体制因价值观念变迁变异,许多毕摩世家的子弟大都不愿意继承毕摩职业;四是原有老毕摩日渐减少,即使在有“毕摩文化之乡”美誉的美姑县,能做送灵归祖仪式、熟谙仪式程序和经文的大毕摩已不足20人,许多毕摩对经文不解其义;五是能深入研究毕摩文化、熟练解读经文要义的专家学者廖廖无几;六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毕摩文化的异化;七是社会文化的急剧变革和全球化、城市化、商业化进程对毕摩文化赖以存在的民众基础和思想根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保护与抢救这种古老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四、保护计划(字幕)
2005年——2010年:通过田野调查,完成各毕摩学派送灵归祖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文献及其口承传统的收集、录音、录像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保护对象与传承人,出台相关保护措施,通过教育和培训保护队伍,提高保护意识,建立起初步的彝族毕摩文化保护机制。
2010年——2015年:进一步收集、整理已有的资料,初步完成”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类的毕摩文献的校勘、整理、翻译,对其它门类的民间文化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将毕摩文化专业纳入相关高校课程设置,进而培养出一批专家学者与保护队伍,并完成毕摩文化资料库建设。
2015——2020年:进一步提高保护水平,全面完成送灵归祖类毕摩文献的校勘、整理、译注任务,并结集出版系列研究成果。
其主要渠道一是加强国际保护,借国际理念、手段保护彝族毕摩文化;二是加强国家保护,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吸纳民间资金;三是鼓励专家保护;四是动员全民保护。通过这些途径与渠道,建立起一个层次不同,协同联合,上下联动的保护体系。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