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1-05
彝族旅游文化作为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其外延可分为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业文化、旅游文化的管理几大板块。彝族旅游文化的建设研究,涉及彝族旅游发展的基础,科学地开发彝族的旅游资源,发展有关的旅游企业,完善旅游管理机制等方面。
一、提高认识,确立发展主导思想
在中国加入世贸,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今世界,彝族旅游文化的发展,应当立足本民族,放眼全世界。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作为一种享受,不再是特权专利,而是已经成为人们正常生活中的有机内容。旅游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世界游客流向东移。以休闲度假为发展趋势,由一般观光型向特种旅游发展。政府主导旅游,旅游的经营将由现在的分散而独立的方式转变为集约化方式。中国国内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将进一步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高于过去,所以出游人数将迅速增加,旅游者的消费将快速增长。由于政府的重视,中国将成为世界一大旅游目的国。中国加入世贸后,外国人和外资将加入到我国的旅游文化的建设之中,这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垄断旅行社的局面将被打破,各地垄断旅游资源的局面也将会被外资的注入和外国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力量所打破。外界的旅游发展趋势,对于才开始被重视的凉山彝区的旅游文化建设,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建设和发展凉山彝区的旅游文化,应立足于彝族社区的实际,放眼世界,从基础抓起。
首先,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新的文化。既然彝族旅游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就存在着与传统文化的血肉联系。这就要求人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以发展的视角来对待彝族的传统文化,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加以考察,特别是以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把传统文化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结合起来,建设有新活力、新内容、新格局而又有彝族文化特色的彝族旅游文化。为此,人们应当对那些与现时代相背,阻碍彝区发展的一些旧传统有清醒的认识,有扬弃的决心,更要有批判的胆识。比如近年来一些陋习的复苏,就是不利于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也有害于彝族旅游文化的建设,对此人们应当有所觉悟。
其次,若以战略的高度来建设凉山彝区的旅游文化,应积极发展生产,加强彝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彝族的旅游文化发展不仅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彝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发展彝区旅游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彝区旅游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坚持不了多久,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轰然倒下。所以,要发展彝区的旅游文化,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当地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发展地方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为发展旅游文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培育市场经济,尽快转变当地居民过去那种以商为耻的观念,积极投身于经济发展事业之中。
彝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不仅可增加当地的社会财富,改善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可提高人们的总体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做人的品位,激发人们产生不断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胜利竞争者。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切身体会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和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进入良性循环。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作为经济性产业的彝区旅游业,才有坚实的基础,彝区旅游文化的建设发展也才有后劲。因此,要建设和发展彝区的旅游文化,各级政府应首先发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而不能把旅游文化的建设仅视为一些景点和文物古迹的展示。
第三,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环境是作用于人这一主体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等要素,包括了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可以说,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可资开发利用的、内涵最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所以,要开发凉山彝族的旅游文化,必须重视当地的生态环境。本来,在彝族的传统文化里,是有原始文化性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的。比如,彝族的一些洪水神话说,上天之所以要发洪水毁灭人间,是因为人们对植被的砍伐过渡,对大地的开垦过渡而受到天神的惩罚。有的彝族支系崇拜“龙树”、“龙竹”,在客观上也保护了植被,从而也就保护了一定范围的生态环境。另外,《勒俄特衣》中的“找住地”,表现了古代彝人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的适应关系。但是,当原始的信仰被认识批判,使其失去了文化的调控功能,新的、科学的、理性的思想观念,因教育发展缓慢而未被人们很好的接受,因而导致了彝族人的生态观出现了断层,再加之有关部门有组织地以先进的生产工具对森林进行砍伐,使彝区的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导致了一些珍稀动植物的消失或濒临灭绝的境地,水土的流失,温度上升,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且不均匀,一年的雾日减少,雾日天的雾时缩短,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型向干热型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且损失一年重于一年。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只重视砍伐而不重视栽种,很多原来充满生气的山野,成了光秃秃的“恶山”,原来因青山而存在的长流“绿水”,成了季节性的恶水。俗话说,人是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是桩桩,全靠衣裳”。山与人相比,没有了衣裳(即植被),不仅荒凉难看,而且有害于人居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存。
因此,要建设彝区的旅游文化,应在环境上狠下功夫。为此,在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栽树种草,育林养草,切实使山顶戴“帽子”,山腰穿“衣服”,山脚穿“裤子”。恢复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彝区的环境质量,为彝区旅游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优秀的自然基础。
在栽树种草的自然环境建设中,种树有特别的意义:第一,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在自然界中,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在维持动态平衡上占有特殊地位。第二,森林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要发展农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森林覆盖率作为保障才行。据研究,若一个地区的森林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且分布均匀,就可减少当地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在经济建设发展上,林业可为工业提供大量木材和林副产品,也是重要的绿色能源。森林在环境的保护上,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作用:第一,防尘调节气候。据科学测定,一亩森林一年吸附各种尘埃22至60吨。森林吸尘后经雨水淋浴会自动洗尘,之后依然山青林绿。与此同时,森林对大气水的循环有重要作用,可调节气候。据资料,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30%以下,使景洪地方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上升0.1度,相对湿度降低1—2%,降水量减少19.1至45.9毫米。凉山西昌市城郊,民改前是荒山秃岭,从1958年开始进行大面积的飞机播撒松种,现已绿化近一百万亩,从而使西昌市的气候已优于过去;相对湿度1958年为58,到70年代平均提高到62.4。刮大风的次数逐渐减少,1956年至1959年平均每年有大风11次,7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只有4.6次。现在,西昌市郊的松林,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人回归大自然的休闲之处,旅游资源的价值日益凸现。第二,过滤污水,防止噪音。第三,监测环境污染,灭菌和净化大气。第四,栖息野生动物。森林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此,彝族早有尔比尔吉“森林茂密,动物好玩耍”的说法,汉语有“树倒猢狲散”的说法。有了森林,才有鸟兽的乐园;森林的破坏,必然导致野生动物的灭绝。野生动物的存在,使森林充满了生气,野生动物和其它植被一起,是旅游资源构景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可见,植被森林对于提供和营造一个高质量的自然基础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植被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改善和营造着某个地区的高质量的自然环境,还是可资开发利用的综合的潜在旅游资源,而且这种高质量的环境,本身就是开发彝区旅游文化的最基本的自然基础。由于彝区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个性特点,属于“名胜古迹”之类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而言很有局限性,由于不合理的砍伐和不合理的开垦,使很多地方成了荒山秃岭和穷山恶水。所以,要在彝区开发旅游文化,并要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必须重视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之关键在于森林植被。国家的生态工程国策退耕还林还草,是彝区改善环境质量的大好机遇,当然也是旅游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凉山彝区应当借此东风,,使彝区“穿绿披红”,恢复过去的青山绿水美景,为凉山旅游文化的建设提供基本的自然基础。
二、从大众旅游抓起,不断提升层次
彝区,尤其是四川彝区,大多数是在民改后才建立乡、区、县三级政权机构的,相应地也才有围绕政权机构及其运转而形成的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在政权机构所在地形成了城镇。但这种性质的城镇,由于发展的历史短,既没有文物古迹之类的东西存在,也不是座落于风景名胜区,更没有超前的规划。城镇的所在地当年出于军事上易守难攻方面的考虑较多,据城市特点选址的情形较少。在修建布局上,没有一定的规划,在城镇建筑设施上,除电影院、开会的大礼堂外,没有供人聚集交流的场所,更说不上有什么公园之类的休闲娱乐设施。所以,在这些地方,不要说休闲度假,连供人们平时散步、聚会的场所也没有。
从旅游发展的规律来看,是从地方区域性的本地旅游,发展到异地区域性的国内旅游,再发展到国际旅游。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外汇,发展旅游时是首先抓国际旅游的入境旅游。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发展旅游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国际旅游上。“七·五”以及“八·五”初期,国家的旅游政策仍是“优先发展国际旅游,适当兼顾国内旅游”。但统计数据表明,到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3.3亿人次,总收入达250亿元人民币时,国内旅游开始受到国家重视。199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发展方针,把国内旅游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还出台了“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国内旅游市场,努力发展大众旅游产品”等政策措施。见于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见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彝区的实际情况,彝区旅游文化的发展,首先应立足于本地的“大众旅游”,开发本地大众旅游客源市场,并为本地的大众旅游市场提供大众旅游产品,建设一些基本设施,如公园园林,休闲中心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向来自凉山境外的游客提供相应的大众旅游产品,因为他们的旅游目的与凉山本地人不一样,自身素质高于凉山彝族本地的大众旅游者,并有高于凉山彝区本地大众游客的经济支付能力。
在发展一般劳动群众参加和能承受的经济消费水平的大众旅游基础上,瞄准旅游市场,尤其是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本地及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逐步发展各种上档次的专项旅游,开发有档次的而且受游客欢迎的各种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并在这种满足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三、政府主导,加强研究和宣传
进入现代旅游阶段后,旅游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旅游。凉山彝区的旅游发展起点低,但面对着的是市场经济形势,尤其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强化政府行为。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加强对当地旅游发展的研究和宣传,有了理论的研究,才能很好地实践,通过宣传,才能广告天下,招徕游客。
在研究上,除了共性的研究外,还应切合凉山彝区的实际,且具有前瞻性。为此,笔者认为除了认真研究凉山彝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企业的运作等课题之外,应对凉山的旅游扶贫和旅游犯罪进行研究。在旅游扶贫研究中,一是要研究其可行性,二是要研究旅游扶贫中,当地居民的总付出价值和他们所得利益的比例,三是要研究针对扶贫对象开展的扶贫旅游,对当地居民今后生活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旅游犯罪研究,是对旅游发展的保驾护航工程。因此,在凉山彝区旅游才发展起步之时就对此加以重视和研究,对凉山彝区旅游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另外,对凉山旅游农业的研究,也应纳入研究者的视野。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