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4-09
凉山州城乡建筑设计所所长 孙薇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美姑毕摩园是一座彝族毕摩文化的博物馆,是彝族人民心中的朝圣之地——“麦加”。
2004年2月,孙薇受美姑县及川威集团委托,对位于美姑县基伟村的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园一期工程——毕摩堂进行设计。
现在,由孙薇设计的一期工程业已完工.远望去,按照彝族民居设计建造的毕摩堂矗立在基伟山脚下,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妆点在群山之间,显得气派非凡,框架结构的五个毕摩堂一堂接一堂,极其宏伟壮观,但走近一看,堂内却是空空荡荡,有些建筑物的房顶钢筋裸露生锈,与毕摩堂分离开的另外两幢楼房情况大抵相似,所有建筑都没有装修。据介绍,按照工程计划,毕摩堂建成后,园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算是完成了全部工程的1/3。
"我经常要带一些外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看到现在这种情景,我心里总是酸酸的。"2月3日下午,美姑县档案局局长阿牛史日这样对记者说。据他介绍,被誉为彝族人的"麦加"的毕摩文化园,占地347亩,原计划投资1.5亿元,分三期完成.由于资金原因,该工程已于去年上半年停止建设,现在由县政府派人看守着。
政府正在想办法投入
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的毕摩园,周围群山环抱.在冬日的阳光映照下,裸露的钢筋上面的锈迹显得格外刺眼。接下来该由谁来接着对毕摩文化园进行包装完善?沉默的毕摩堂期待着。
据美姑县档案局局长阿牛史日介绍,美姑县政府想通过招商引资,把文化园项目进一步完善,珠海大学曾经有意前来考察,但是由于京九铁路中断而未成行,还有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有意前来投资。
到底有哪些企业有意向投入,阿牛史日表示不太清楚。但这至少说明,项目本身还是充满了魅力。对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政府方面有何打算呢?
记者采访到刚刚到任的美姑县分管常务副县长黄少虎。提到这个项目,黄县长说由于刚刚到任,所知不多,但是他表示,政府会继续想办法投入。
这样一个对于一个民族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工程,如果只靠一个县级财政,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况且黄县长也说,"财政暂时还腾不出资金。原来的规划非常宏伟,要填补内容,需要大量资金。"黄少虎没有透露所需资金的具体数目。但按照1.5亿的投入计划,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究竟需要多少资金应该不难计算了。
专家呼吁:好事做到底
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博士认为:彝族毕摩文化,不论其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特性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亮丽奇葩。冯骥才先生最近撰文指出:民间文化的保护,应当有三个重点,其中第一个重点就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冲击很大,正以很快的速度流失。彝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成为彝族,纳西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也不会成为纳西,汉族有“十三经”,彝族有了不起的毕摩文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罗庆春教授是一位长期关注毕摩文化事业的彝族学者,2月3日,他对毕摩文化园建设遭遇这样的困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母语文明的核心,是一种十分宝贵的中国本土原生文化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侵扰,毕摩文化及其彝族民间相关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传统遭遇了空前的生存挑战,面临濒危。需要给这种文化营造必需的生存、传承与传播的环境。毕摩文化园的打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毕摩文化的长期生存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从这点上讲,毕摩文化园的建设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毕摩文化园的藏经楼,就是要把散落在民间的毕摩经书收集整理以后再加以收藏。这对毕摩文献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毕摩文化涵盖着彝族的整个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彝族最珍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家——东巴古籍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专家推荐人于锦绣先生认为:毕摩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综合体,毕摩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人伦规范、军事思想、农业畜牧等,是个百科全书,对研究中华文明也好,世界文明也好都是重要的资料文献.凉山彝族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完整地保留了毕摩文化,形成了难得的全国惟一的毕摩文化原始生态区。美姑县是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中心,为将宝贵的资源转化为资本,丰富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容,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游览性,特规划建设了毕摩文化园.
同时,据罗教授透露,毕摩文化中的“送灵归祖仪式”已经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无论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毕摩文化园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专家们一致认为,建文化园是做了一件好事。并希望有关方面把好事做到底,给凉山人民,给800万彝族同胞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