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美姑毕摩文化园项目缘何搁浅

作者:王萍
发布时间:2007-04-09


     凉山州城乡建筑设计所所长 孙薇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美姑毕摩园是一座彝族毕摩文化的博物馆,是彝族人民心中的朝圣之地——“麦加”。
    2004年2月,孙薇受美姑县及川威集团委托,对位于美姑县基伟村的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园一期工程——毕摩堂进行设计。
    现在,由孙薇设计的一期工程业已完工.远望去,按照彝族民居设计建造的毕摩堂矗立在基伟山脚下,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妆点在群山之间,显得气派非凡,框架结构的五个毕摩堂一堂接一堂,极其宏伟壮观,但走近一看,堂内却是空空荡荡,有些建筑物的房顶钢筋裸露生锈,与毕摩堂分离开的另外两幢楼房情况大抵相似,所有建筑都没有装修。据介绍,按照工程计划,毕摩堂建成后,园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算是完成了全部工程的1/3。
    "我经常要带一些外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看到现在这种情景,我心里总是酸酸的。"2月3日下午,美姑县档案局局长阿牛史日这样对记者说。据他介绍,被誉为彝族人的"麦加"的毕摩文化园,占地347亩,原计划投资1.5亿元,分三期完成.由于资金原因,该工程已于去年上半年停止建设,现在由县政府派人看守着。
   

政府正在想办法投入
    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的毕摩园,周围群山环抱.在冬日的阳光映照下,裸露的钢筋上面的锈迹显得格外刺眼。接下来该由谁来接着对毕摩文化园进行包装完善?沉默的毕摩堂期待着。
    据美姑县档案局局长阿牛史日介绍,美姑县政府想通过招商引资,把文化园项目进一步完善,珠海大学曾经有意前来考察,但是由于京九铁路中断而未成行,还有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有意前来投资。
    到底有哪些企业有意向投入,阿牛史日表示不太清楚。但这至少说明,项目本身还是充满了魅力。对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政府方面有何打算呢?
    记者采访到刚刚到任的美姑县分管常务副县长黄少虎。提到这个项目,黄县长说由于刚刚到任,所知不多,但是他表示,政府会继续想办法投入。
    这样一个对于一个民族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工程,如果只靠一个县级财政,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况且黄县长也说,"财政暂时还腾不出资金。原来的规划非常宏伟,要填补内容,需要大量资金。"黄少虎没有透露所需资金的具体数目。但按照1.5亿的投入计划,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究竟需要多少资金应该不难计算了。

专家呼吁:好事做到底
    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博士认为:彝族毕摩文化,不论其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特性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亮丽奇葩。冯骥才先生最近撰文指出:民间文化的保护,应当有三个重点,其中第一个重点就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冲击很大,正以很快的速度流失。彝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成为彝族,纳西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也不会成为纳西,汉族有“十三经”,彝族有了不起的毕摩文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罗庆春教授是一位长期关注毕摩文化事业的彝族学者,2月3日,他对毕摩文化园建设遭遇这样的困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母语文明的核心,是一种十分宝贵的中国本土原生文化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侵扰,毕摩文化及其彝族民间相关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传统遭遇了空前的生存挑战,面临濒危。需要给这种文化营造必需的生存、传承与传播的环境。毕摩文化园的打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毕摩文化的长期生存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从这点上讲,毕摩文化园的建设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毕摩文化园的藏经楼,就是要把散落在民间的毕摩经书收集整理以后再加以收藏。这对毕摩文献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毕摩文化涵盖着彝族的整个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彝族最珍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家——东巴古籍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专家推荐人于锦绣先生认为:毕摩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综合体,毕摩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人伦规范、军事思想、农业畜牧等,是个百科全书,对研究中华文明也好,世界文明也好都是重要的资料文献.凉山彝族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完整地保留了毕摩文化,形成了难得的全国惟一的毕摩文化原始生态区。美姑县是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中心,为将宝贵的资源转化为资本,丰富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容,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游览性,特规划建设了毕摩文化园. 
    同时,据罗教授透露,毕摩文化中的“送灵归祖仪式”已经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无论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毕摩文化园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专家们一致认为,建文化园是做了一件好事。并希望有关方面把好事做到底,给凉山人民,给800万彝族同胞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情况究竟怎样,记者决定作一番调查。 
    凉山的资源与川威的投资
    据知情人士介绍,该项目由川威集团和美姑县政府合资兴建,川威集团占股51%,美姑县政府占49%。
    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是1998年5月由原威远钢铁厂改制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股份制企业,现已迈入中国企业500强,四川加工型企业前五强.钢铁生产是其主要产业。
    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品位高、易开采,在探明的82种矿种中,富铁、铅锌、稀土、铜、锡、铁等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均属全省第一位。
    不可否认,借助凉山的资源优势,川威近年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按照他们的说法是,为了回报凉山的父老乡亲,投资兴建了毕摩文化园。
    在川威集团的网站上记者查到了川威集团的独立核算子公司西昌钢铁有限公司的介绍中有这样的文字表述:"美姑毕摩苏尼旅游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注入资本金1000万元,专门从事彝族毕摩文化开发保护与市场推广。目前,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园建设正在按计划进行。"毫无疑问这个项目与川威集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作为回报还是作为一项投资?只有川威高层才清楚。
    2月1日,记者致电川威集团,问及美姑毕摩文化园项目建设情况,总裁办的老彭答复说:"我们已经建好交给政府了。具体情况我们不是很清楚,要问当地政府。"记者认为,川威集团作为控股股东,一点都不了解情况,这不太合情理.老彭解释说:"总裁办公会议是这样宣布的,说我们集团以后不再介入文化园项目了.具体为什么,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记者接着找到曾经分管这一项目的川威集团事业部的邱总询问。邱总也表示说:项目已经建好交给政府。并说他在开会,不太方便久谈。便挂断了电话。
    记者又几经周折找到现任凉山州旅游局局长,曾经担任美姑县县长的沈鲁清局长,想从他那里了解这个项目的有关情况。但他表示说:"我已经走了两年了,不好说这件事了。说好了也不好,说孬了也不好。对不起!我不说了。"这个项目是沈鲁清担任美姑县县长时一手抓起来的.沈鲁清在有关人士的嘴里是毕摩文化园的有功之人。对该项目不可能一无所知.项目停建也一定有客观原因,为什么大家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呢?回想起沈鲁清在担任县长期间曾经在凉山电视台这样评价:"像四川川威这样的巨型企业能够投入上亿的资金,专门来包装毕摩文化,这就是资源优势的转化。"从言语之间,俨然这个项目已经成了川威的一项投资行为。如果说是投资,川威可以在其主业钢铁产业投入更多,为什么要把宝贵的资金投向与自己的主产业毫无关联的文化领域呢?
    川威高层不愿更多地谈及此事,只有川威集团有关负责同志出面表示:"集团投入这笔资金打造毕摩文化园,可以说是对凉山人民的一点回报,这项投资更多的是追求社会效益。我们能做的已经做了。川威已经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川威集团新闻中心的网页上至今还保留着2004年12月份的一则消息,题目是《老书记来到毕摩文化园》。文中提到:谢世杰说:"川威集团不计回报地投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在参观过程中,州人大主任阿什老轨也表示,川威投资凉山是诚心诚意、义无返顾的,他代表凉山各族人民对川威表示感谢。
    实际上,这几年川威在凉山的发展势头也相当不错,其独资子公司西昌钢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为钢铁制品、水泥、汽车运输、煤化工、旅游开发、矿产开发等。公司先后投资组建了盐源西钢精煤有限公司、四川美姑毕摩苏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西昌航天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记者调查文化园项目情况时,川威有关人士十分神秘地透露,川威的航天XX项目马上要投产。
    联想起川威集团网站上董事长王劲掷地有声的话语:"誓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实现'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历史重托。"这是一家强调责任的企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川威的这笔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此外,关于川威这项投资的金额,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1亿元;一说是2000万元,还有一种说法是1000万元.不管投入多少,我们愿意相信,川威已经尽到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