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
作者:无
发布时间:2006-05-31 00:00:00
近年来,有关彝族宗教、语言、诗歌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在美国、日本等地,甚至出现了研究彝学的机构。今天的节目里,就让我们走近这群潜心研究彝学的人们,听听他们与彝学结缘的故事。
提到彝学,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美国人郝瑞。郝瑞是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教授。10年前,正是他组织中外学者,在西雅图召开了首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此后,研讨会先后在德国、中国召开过,目前已举办了四届,中外彝学研究者都以能参加这一研讨会为荣。
郝瑞光头、个头高大,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在中国彝族聚居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度过。在那段时间,人们经常看见他穿一件黑底、镶着红色花纹的短上衣,行走于彝族乡村。短上衣是彝族男子常穿的,在郝瑞高大的身材上显然小了些,但他并不介意。
郝瑞用彝语或汉语与当地居民聊天,很有人缘。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召开的第四届彝学研讨会现场,郝瑞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20多年前,研究彝族的人并不多,他选彝学作为他的研究课题,现在,彝族和彝学,都已成为他难以割舍的“亲戚”了。
“一进入(彝学研究,它)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学科,成为我生活的一个习惯。我写了两本(有关彝学的)书,都是跟国内彝族学者一起写的,以后还会有。”
其实,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当时,欧洲的学者、探险家、旅行者、传教士等,在彝族聚居区考察、探险过后,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开彝学研究之先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开始关注彝学。不过,彝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受到更多关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国内,一些专门的研究院系成立,一批批学者成长起来,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的人类学、民俗学者,也开始频繁深入 彝族聚居区,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佐野贤治先生,因研究彝族宗教多年,并提出了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等观点,目前在彝学界小有名气。佐野贤治先生认为,彝族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好的原始宗教之一,在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发现,这对他更好认识自己的民族有启示意义。
大意:我觉得,人们往往看不见自己的背后。文化也一样。我是研究日本民俗的,觉得自己的文化应该从外面来看。日本也有原始宗教,我觉得研究毕摩文化,会使我更深刻地认识日本社会的一些民俗。
毕摩是彝族的神职人员,在彝族宗教里负责沟通人与其信仰的先祖、自然、神灵。水平高的毕摩懂哲学、天文、医术、地理,上千年来一直承担着彝族社会文化的传承职责。佐野贤治先生告诉我们,有一次他在彝族地区考察时生病了,当地一位毕摩看出他得了病,并医治好了他。他认为,毕摩文化有文字,通过固定的仪式来做,是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结合,应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为加强与中国国内彝学研究者的交流,同时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彝学,许多国外学者开始学习汉语、彝语。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马克?本德尔先生就 是其中的一位。本德尔先生对彝族诗歌兴趣浓厚,尤其爱听彝族诗人朗诵。他说,彝族诗歌,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对自然界的表述非常形象,经常能引起他的共鸣。现在,他正把一些彝族诗歌翻译成英文。
大意:彝族诗歌非常长。我们现在翻译了大概有67首,已经在美国出版了一 些。要翻译彝族诗歌,你不得不弄懂彝族文化。我跟彝族诗人及一些彝族人一起工作,翻译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们会给我解释。翻译得越多,学到的东西也越多。
本德尔说,现在国外很多人都想了解彝族文化。他和他的学生,会翻译更多相关的书籍,帮助国外朋友了解彝族。
在中国国内,从学术研究机构到高等院校,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到彝族聚居的市、县,有上千人关注、研究彝学。马尔子先生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的负责人,与郝瑞先生一起,为彝学的兴起、发展做过不少工作。他曾倡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毕摩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集中了彝族地区一大批水平高的毕摩,出版、整理了相关书籍和磁带。谈到现在的彝学研究,身为彝族人的马尔子,觉得很欣慰。
“一些学者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很好。(彝学)各个层面都有一些好的研究成果。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化,还有一些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
马尔子先生说,现代意义上的彝学,已成为一门涵盖彝族历史、科学、传统文化、宗教、现代经济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借鉴了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研究,使彝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都得到了拓宽。
